时间: 2013-12-03 | 标签: 胡立民 吴震启 临墓志三种 楷书创作三篇 |
此次新书发布会邀请中国书协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震启来担任主持。期间,他幽默风趣的话语使现场氛围亲切舒松;嘉宾发言后,他顺势而成的评结延伸又恰到好处;同时,吴震启先生也同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感言,启人深思。这充分显示了一个书法大家的渊博学识与高超智慧。
肯定胡立民先生的人品和成就
工作上,胡立民先生扎实肯干,无论是在楷书委员会,还是在政协机关,他总是承担最多,做的最踏实的一个。在以旭主席为首的楷书委员会,在五年中干了七件事,除了旭主席的宏观把握,具体实施的都是他;在政协机关,由于自己很忙,很多事情便也由胡立民来做了。他说,受到邀请便“欣然答应”了,并把这次看成是“为立民做一个祝贺和回报的机会”。
人品上,认为“立民呢,不仅字写得好,为人也厚道”,“立民不是主席团 成员,也不是理事,为什么他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好的影响力呢?我记得有和一个老先生写一个戏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晋朝不曾有书法家协会,却有王羲之这样的书圣;唐朝也不曾有诗歌协会,却有李白杜甫和许多个优秀的诗人群体,看来你那个衔不是很重要,我觉得品格和本事很重要;有了本事还不骄傲,还不断探索又为人民服务,这更重要,像立民这样做的就比较好”。
学术上,他指出胡立民区别于其他书法家“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是,它能够默默的操守自己,不被时风牵着走,不为利益牵着走,我在左国祥先生的座谈会上,说过这样的话作为艺术参照,老艺术家和成功的艺术家,他们是积累的多,展示的少,做的多说的少,奉献多,索取少,立民虽然还算不上我们的老前辈老艺术家,但是他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立民走楷书这条路“能够从北魏中把楷书写活,把楷书写活这很不容易的,因为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如果没有很高的修养和眼光,是容易误读的;一旦误读,理解错了,笔下的东西就相差甚远。那么,怎么去体察前人的精微之处,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刚才旭宇先生对立民的书,包括对北魏的理解能从作出贡献这个角度来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所以说立民能够把自己的心得,通过纸的媒介不仅为成功的书法家做出了示范,也为那些爱好者,尤其是刚刚入门的学者,能引一条正路,免得走许多弯路,这就是一种奉献”。
“立民找了两个点,不仅反映了自己怎么去解读古人,而且融会贯通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的整个的全过程。怎么样把古人的学过来,变成自己的很重要,所以这两个点又特别适合教学,作为教材使用。所以我感觉这两本书的出版,不是一般的书家说要出一本书,他是有想法的,而且是多年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有针对性的出了这两套系列。所以,这也是他的书的特点。”
“当时旭宇主席提出一个“今楷”,一个响亮的提法,产生了很大的波澜。在我们的研讨会上,有一次,邵华阁(音)先生问我,看到报刊上对今楷的争论很严重,你怎么看,看来这件事情被广泛关注。我说,这就对了,因为旭主席提出来这个理念,就是要有时代精神;我们不是要照搬古人的东西,既要把古人的经典学过来,又体现这个时代的主体审美,我认为这是一个贡献。我们出了一个报,就用今楷赫然的做了这个报头,竟然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当然有大多数人赞赏,认为这是对楷书的一种贡献。社会需要有这样一种提法,所以提出今楷引发了人的一种思考,引起争论引领创作,由此看来胡立民首当其冲就是一个典范。我说来说去还离不开楷委会这个事,因为我们配合的比较默契,并且在一心一意的做这件事。”
感动于旭宇先生与胡立民先生的师生之谊
他说:“其实,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立民在这里反复的讲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我们尊敬的旭宇主席,旭宇主席也是我的老师,在河北原来有一版最重要的诗刊,现在叫诗选刊,他是主编,旭宇先生最早是著名的诗人,并且闻名遐迩,旭主席不仅为人和雅,对于青年才俊给予多方面的提携,据我所知,对立民先生不仅是学习上很关爱,对立民的工作、生活、活动也是特别关照的,所以我们跟立民开玩笑说,旭主席那么忙,很少参加别人的 座谈会,能从河北这么远赶到北京来,而且旭主席从来不坐飞机,每次坐车来那么辛苦,我们说你面子够大的,而且旭主席对他的书,从头到尾审完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很羡慕立民,但是我们不嫉妒他。”
当旭主席发言完后,他说,“旭主席今天语重深长的话,我能听出含有饱满的情感。对立民如此的评价,从为人处事到从艺,可以说,在我遇到的场合里面,包括楷书委员会我也做过主持人,旭主席评价一个人留余地都是比较大的,今天我觉得能把立民说的这样,也是由衷的,也是名副其实的,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旭宇主席对立民的了解之深。从这方面说,我们也被这种深深的师生之谊所感动,在此,我们再次对旭主席表示感谢。”
当前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书界有一种偏见,有人认为楷书是小儿科,不屑一顾,甚至不屑于写。其实在今天能够写楷书,把楷书写活,写出情感和性情来,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而且楷书还需要人静下来,静下心来,一笔一划的写,就像做人一样,不是那样茫茫然,匆匆然,昏昏然,坐着飞机满天飞,而不在书斋中去著书和临借。那么这一点,恰恰是判定一个真正的学者还是一个混混的标准。我的意思是在这种背景下,书法界也不可避免的成了社会一个被种种现象所挤难,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而且“写楷书还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我们在全国的展览中,大部分入选作品是行草书,楷书、篆书乃至隶书几乎总和也无法和行草书抗衡,意思是主打就是行草书,楷书基本被边缘化,连委员会做秘书长都不愿在楷书这来。所以,这几年楷书的活跃,我认为跟上届楷委会的努力使分不开的”。
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说:“文化的传播是任重道远的,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还远远不够,刚才我说到的四多四少,就是输入多输出少。西风东渐以来,我们吸收西方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的东西向外传播呢——现在得形式很好,书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我们确实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再认识。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承认有很多先进的思想,很多做法是时代发展,但是我们也有像有些人比喻的那样,除旧的时候,泼洗脚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我们不能把精髓的东西都放弃了,所以对传统经典的再认识,是任重道远的;对传统经典的解读,需要很多人去做,仅仅靠专家几个人来做事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所以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是对世界,对人类有贡献的。而且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这种书法的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所以这也是很开心的事情,我们除了自身完善,更多跟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多方的交流,不要认为他们看不懂,其实现在除了东南亚,世界其他地方对中国汉字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在中央电视台能看到很多节目,有讲相声的有唱京剧的,外国友人唱中国歌曲比中国人一点不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关注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下一篇:细品国画家于受万的中国画创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