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书文相济抖清风——费秀旭书法印象

时间: 2014-04-17
标签:

  费秀旭,号铁之,硕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祖籍山东滕州,大明以降,世代书香,其祖父宜卿先生,乃邑内名儒,书成大家者。秀旭能够幼入书道,少年有成;以教立身,以文成名,书文相济,笔下传神,全凭乃祖言传身教,琢玉成器也。

 
  秀旭书风疏淡质朴,清新自然,书卷气息发乎其内;雅逸古趣,藴集其中;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别具一格。明之香光有云:"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秀旭在为书之道上正是如此,若果说其艺术成就在于他五十余载对秦风晋韵上的心摹手追,勿宁说是得益于其在学养上的积高积深,在于理性上的深化、在于境界上的提升。识者有云:学养高方可境界高,境界高方可感应万物,趋动心灵,静照释怀,超凡脱俗,促学养于内化,赋点线于外显。言及秀旭之学养,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其三十余载的从教生涯。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继被济宁教师进修学院,济宁医学院等高校聘为《文学概论》、《美学》、《创新学》以及书法等诸多学科的兼职教授。这一阶段,秀旭脑海里不只是书法线条的律动和对秦砖汉瓦的追思,而且因教学的需要,不断渗透、浸湮着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徳、厨川白村;罗丹、苏珊·朗格、贡布里希;儒、法、道、释等多元理论之于书法审美上的融合和撞击。其涉猎之广,通会之敏,促使其在为书为文上日臻成熟。东坡先生有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以此论之,秀旭书法应是在其对诸多理论的通会上得占先机。八十年代末,秀旭便静下心来,对书法理论进入深层次的思考,书法作品亦渐出新意。1990年其专着《在职教育学艺术论》一经问世,便被中国农业银行确定为全国师职培训的选用教材,秀旭亦被作为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其间相继于大连、上海、武汉、长春等地或授课讲学或学术交流。而后,九十年代中期又被委任为全国农行、信用社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之一。这一阶段,秀旭在工作之余得以饱览了名山大川,在大自然的催化中阔展了胸次,提升了境界,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同时,其足之所及,对名碑摩崖必寻踪觅迹,且心往之,神契之,流连忘返。正如清人梁同书所言:"学书无他道,在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明窗静几以和其神。遇古人碑版墨迹,辄心领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斤斤临摹,以落第二义矣。"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亦云:"惟造物者游,而又加之以学力,然后能生动;能生动然后入规矩;入规矩,然后曲亦中乎绳,而直亦中乎钩,所谓涉漓微而通不犯,盖迹神通之乎夙因矣。"秀旭正是在此境界之中,痴迷于"入古"、"出古",经历了对话古人、叩问先贤的默化过程。且临池不辍,出入篆隶,探蹟勾深,深悟实相,渐入化境。及近十余年间,秀旭方在此基础之上,潜心于书法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其学术论文《草书幻觉之动因》、《不由灵台必乏神气--行草书传神之本源》、《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简论苏轼书学观》、《苏轼以淡论书的考证与解读》等论文相继被《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报刊所登载。其《学养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至--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篆刻之解读》一文,入选西冷印社201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上述论文每篇都在万字以上,且观点独到,史料详实,行文清新流畅得到了书界名家的一致首肯、激赏和褒奖。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其在学养的又一次纯化,在为书之道上登攀的又一个高峰。
 
  近期,得见秀旭行草书作品两件,对联一帧。初观之,隐隐然一种古风雅趣藴乎其间;细察之,可在其线质中见功力,在形体上见新意,在笔墨的律动中见性情,实有耳目一新之感,正可谓学养不负人也。日前又见其自撰《临海记述》作品一幅,文中有云:"……古树、幽兰,散石、清泉;饮罢小憩松下坐,清风无羁不羡仙。放眼海天共一色,腹内空空心自闲;潮起潮落亘古有,会当大量纳百川。路无尽头,海有彼岸。"此文应是秀旭当下审美境界的真实写照,亦是其书法作品自出新意的本源之所在。与秀旭弟相知相交三十余载,渐交至深。经久思之,是为记矣。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钱玉清:书法获奖“专业户”的“三字经”

下一篇:武锋(一峰):书临碑帖擅隶书 画师自然长山水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