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南宋白玉蟾其人其书:道法自然(2)

时间: 2014-05-09
标签:

  宋代士大夫于禅理沉浸很深,表现出的不只是意趣跳跃,还有那份清空适逸。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这样说道:“文人士大夫向禅宗的靠拢,禅宗的思维方式渗入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使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上越来越强调‘意’———即作品的形象中所蕴藏的情感与哲理,越来越追求创作构思时的自由无羁。”万物混化,物我同一,提笔作书,笔下之法则随着情感的放纵,“法”递进为“情”,“情”里蕴禅含道。白玉蟾草书入晋格,得“二王”遗韵,承怀素、张旭衣钵,受黄山谷影响极深,笔墨气象所传递的信息也正好吻合了宋人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追求。“无意于佳”乃是士大夫艺术精神的有意而为,而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庄子有言“以神遇不以目视”,白玉蟾本是心灵崇尚。黄山谷有诗《题子瞻墨竹》表达了这般思想:“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山谷论画好用“幻”字,道意禅理也。白玉蟾亦然,诗录:“世间此画知有无,幻出栖雁三四只”(《赠郭承务芦雁》),又如“画到妙处手应心,心匠巧甚机智深”(《赠画鱼者》)的见解,这与黄山谷“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思想如出一辙。手之技巧能充分表达心之所思,心手相应,“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故能忘我,了然于口于手。化物于心,适情尽兴,“于物无相”自然丘壑在胸,当会胸有成竹。

  白玉蟾传世书迹虽仅为三件,却为远古蛮夷岭南地区带来了清爽之气。黄宾虹对白玉蟾的书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题白玉蟾》云:“神灵护翰墨,不胫走南北。展卷惊龙蛇,张颠变逊色。”曹宝麟论白玉蟾:“上承张旭和怀素,下开明代草书风气。其书点画流走,笔势矫健,可以称得上是黄庭坚后一人。”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武锋(一峰):书临碑帖擅隶书 画师自然长山水

下一篇:张海:我只是寻梦艺术家的一员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