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保定市曲阳县杨佴旻与水墨画的不解之缘

时间: 2014-02-10
标签: 水墨画 杨佴旻 陶咏白

  着名美术批评家陶咏白说他是水墨画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他解决了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的世纪难题画作《太行的早晨》在2013年保利秋拍中,拍得1200万

  没有长长的头发和胡子,没有标新立异的装扮,一身黑色的休闲装,带一副黑框眼镜,更像一位文人。着名美术批评家陶咏白先生评价他,在中国美术创作穷途陌路,上世纪画家苦苦追寻水墨画的转型未果时,他的新水墨画脱颖而出,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中国新水墨画的创造者,保定曲阳的杨佴旻。

  浑身一颤,惊得两腿发软,从此爱上水墨画

  杨佴旻出生在保定曲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世代从事石雕业。当被问及儿时的家乡记忆时,他显得很兴奋。“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家门口就是清澈的小河,夏天时常和小伙伴到河里嬉戏打闹。尤其是春夏时节,漫山遍野的绿色,点缀着无数的黄色小花,我现在一做梦就是这种景象。”

  自记事起,杨佴旻就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12岁时,他开始接触画画,师从一名工艺美术老师傅,开始学习小写意,临摹一些名作如《芥子园》。

  真正迷上水墨画,得从一次偶遇开始。距离杨佴旻家不远,就是曲阳北岳庙。有一年,在北岳庙的山墙上挂了很多幅水墨画,供人欣赏。一位老先生画的一幅《丝瓜》水墨画,那绿色的丝瓜顶着一朵小黄花,水墨的晕染恰到好处。“当时,一种激动渗透到我的神经末梢,顿时两腿发软,毛发直竖!”由此他发现了水墨画的魅力,后来一发而不可收,也就和水墨画结下了缘。“这是一种本能的感动。”他说。

  破茧成蝶,一幅《白菊花》让他发现水墨画新生命

  之后,杨佴旻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在大学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学习了油画、版画,随后成为保定学院的一名教师。“可渐渐地,我再也找不到惊出一身冷汗的感觉!”他说。

  1985年美术新潮,西方新的东西走进来。在《江苏画刊》,他看到了西方当代的油画,感觉很震撼,尤其是色彩的运用令他眼前一亮。

  在杨佴旻出现绘画瓶颈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水墨画。他发现,中国的水墨画,历经几百年,内容和画法基本没有变化。他说:“我爱水墨画,但不喜欢它的死板。”中国传统绘画高度的完善和规范化,形成了一个封闭型的体系,因而只有对自身的突破和超越,才能有生命的活力。但这是困扰中国艺术家的一个世纪难题,杨佴旻下决心改变水墨画的这种现状,他说:“当时老师们也没有这种思考,算是一种文化自觉吧。”

  经过几年的苦苦探索,在1992年的一天下午,他突然有了灵感,“我是一路狂奔到学校画室的,生怕灵感一闪而过。”他说,来到画室,把门反锁上,铺上宣纸,开始作画,不到一个小时,他的代表作《白菊花》的主体部分就一气呵成。之后他瘫坐在椅子上,那种惊得他两腿发软的感觉又回来了。

  在《白菊花》里,他首次将西方的色彩运用到了水墨画里面,打破了原来水墨画黑白的色调。从此他的创作思路大开,他说:“就像武林高手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行万里路,行走世界各地,打通了中西方的艺术通道

  为了更好地创作,1995年杨佴旻毅然辞掉安逸的工作,开始游历世界各地。“我就是感觉应该走出去,到处看看。”杨佴旻说:“中国有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行走亚洲、欧洲、美洲就是不断开拓眼界,寻找我自己的水墨画创作灵感。”

  这是水墨画艺术的空白,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在杨佴旻看来,这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幸运。他说:“行走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我由太行山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边游历边体会,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

  在迈阿密的一次华人招待会上,杨佴旻听人说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很大贡献,但当代中国又能拿出什么让世界共享呢。当时,杨佴旻被深深地震撼了,“当今中国真的需要创新。”从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水墨画作出一个新的标准。

  通过游历、交流和学习,杨佴旻的视野更宽广了,创作的灵感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太行的早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杨佴旻以家乡沟壑万里的太行山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源自心理的山水观念,不受理性控制,不受现实束缚,呈现出一片空灵的宇宙向往。着名美术批评家陶咏白先生给予这幅画很高的评价,说它打通了中西方艺术的通道。

  “你带走什么,从遥远的地方;

  你留下什么,给你自己的故乡。”

  杨佴旻说:“最重要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随着游历国家越来越多,生活体验也不断丰富,他的绘画风格开始成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新水墨画风格,作品也渐渐被西方所接受。《南德意志报》中国文化版对他的水墨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新水墨画的缔造者。但他并没有满足,仍然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完美,毅然回国。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了美学博士,重点修了国学概要。“游历世界各地后,重回中国再看传统,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传统不是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精神。”杨佴旻说。

  1999年,他的画开始拿出来展览。就在中国美术馆,当时一线的美术批评家都去了,看过后,所有人都写了文章。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评价说这是一种新的画风,这是中国画的出路。美术批评家郎绍君赞美他的画是诗意的色墨世界。

  2012年10月到2013年9月,“他的史诗”——杨佴旻新水墨画中国巡回展,在全国5个城市巡回展出,之后在2013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他的画作《太行的早晨》拍得1200万,得到中国美术界的推崇。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决定回到保定办画展。“我要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保定父老面前。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1月,保定博物馆举行“太行溯源”为主题的杨佴旻新水墨画展。谈到这次画展,杨佴旻说,人生就是一个从原点到原点的过程,我出生在保定曲阳,位于太行山脚下,在外闯荡几十年,我的梦里都是小时候曲阳的人和事,回家做画展,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家乡,我想对你说

  少小离家,怀揣着一份梦想,游历世界各地,会时常说出曲阳话。身在他乡,做的梦总是曲阳的人和事。希望此次在家乡的画展,向家乡的年轻人传递一种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回眸陈师曾的文化贡献与艺术成就

下一篇:书法家孙伯翔:延续传统 推陈出新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