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书法家孙伯翔:延续传统 推陈出新

时间: 2014-02-12
标签: 中国书协 孙伯翔 国际书法展

  “我不太赞成‘创作’的说法。也许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创作’,但是就书法而言,说‘创作’太冒进。”年近八旬的孙伯翔精神矍铄、声音清朗,在采访伊始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凭空而来、前所未有叫‘创作’,前所有之的应该叫‘推陈出新’。 推陈是基础,想要推陈,起码你要先继承,想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也不容易,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出新。”

孙伯翔:延续传统 推陈出新

  孙伯翔简介

  孙伯翔,1934年11月生,天津市武清县人,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师承王学仲、孙其峰诸名家,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兼涉隶、篆、行、草。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等。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国际书法展,中国新加坡第二次联展等。日本《现代临书大系》收录了其临碑之作,《中国书法》、《书法》均发表专论,评介其书法成就。作品收入《中日书法作品集》、《中新书法联展作品集》、《中国当代百家墨迹作品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约其任书法课讲师。

孙伯翔:延续传统 推陈出新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

  在孙伯翔看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后人所谓的“推陈出新”必须要向前人取经,然后才是心有所思、笔有所触,也就是《书谱》中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伯翔习字至今,已有近七十载,他的成绩都是从扎扎实实的练习和真真切切的热爱中得来。作为书法界公认的北碑代表人物,孙伯翔的书法作品也被“粉丝”们尊称为“伯翔体”,其魏碑作品既保留了刀砍斧劈中的金石古意,又独具特色、碑帖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清凉温润的新境界。

  虽然备受推崇,但是孙伯翔却始终保有一颗淡泊之心。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绘画、写字,常常被生活触动而对书法和汉字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我看(一个)字(的方法)像庖丁解牛,可以把一个字拆分成各种各样的零件,写字就是在拆分之后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我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我把每一个字都看得这样重要,才能兢兢业业地写到今天。”

  孙伯翔关注时事,偶尔也看看电视。他特意提到了去年走红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认为这个节目还有深挖下去的空间。“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小学生、中学生还没长大,能够及时学习文字的精髓。现在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提笔忘字、满纸白字,让我很失望。”孙伯翔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在孙伯翔看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后人所谓的“推陈出新”必须要向前人取经,然后才是心有所思、笔有所触,也就是《书谱》中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伯翔习字至今,已有近七十载,他的成绩都是从扎扎实实的练习和真真切切的热爱中得来。作为书法界公认的北碑代表人物,孙伯翔的书法作品也被“粉丝”们尊称为“伯翔体”,其魏碑作品既保留了刀砍斧劈中的金石古意,又独具特色、碑帖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清凉温润的新境界。

  虽然备受推崇,但是孙伯翔却始终保有一颗淡泊之心。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绘画、写字,常常被生活触动而对书法和汉字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我看(一个)字(的方法)像庖丁解牛,可以把一个字拆分成各种各样的零件,写字就是在拆分之后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我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我把每一个字都看得这样重要,才能兢兢业业地写到今天。”

  孙伯翔关注时事,偶尔也看看电视。他特意提到了去年走红的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认为这个节目还有深挖下去的空间。“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小学生、中学生还没长大,能够及时学习文字的精髓。现在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提笔忘字、满纸白字,让我很失望。”孙伯翔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手写汉字的重要性。

  融汇中西切忌本末倒置

  中国书法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一直是开放、包容、发展、成长的,是在历史中不断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健康发展至今的艺术。现在很多书法家提倡融汇中西,希望在传统书法中融入西方技艺甚至西方式审美,由此“出新”、出奇。作为传统的守护者,孙伯翔对此强调:“所谓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中国艺术家心中)应该始终以东方艺术为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丰富中华文化,而不是玷污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变味儿!”

  孙伯翔精研魏碑数十载,不仅将金钩铁划的魏碑刻字转化到笔墨之间,还开创了孙氏魏碑书法的独特风骨;不仅破译、诠释、演绎、升华了北碑笔法,更让这一湮没千余年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异彩。在他看来,魏碑就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愈发丰富的成果,是如何融汇外来文化的最优秀案例。他把魏碑的演变流程比喻为“外来文化嫁给了中华文化”,是“夷变夏,复归于夏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鲜卑族拓跋氏出身的统治者魏孝文帝,目睹部族从游牧草原到入主中原,意识到若想统治中原,必须附会于中原文化,故而恢复汉制,任用汉人为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拓跋氏为元氏,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衍生出一种粗犷雄奇、刚强威武之状的字体,这就是魏碑。

  清代中晚期,魏碑才在众多学者的提倡下重获文化界认可,可见传统文人对中华文化根本的坚持。现代社会虽然鼓励文化融合,但是中国文人也应该向先祖学习,保持住对传统的敬意,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在融汇东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艺术发展壮大,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提炼精华、生发新意。

  中国书法虽然是传统艺术,但一直是开放、包容、发展、成长的,是在历史中不断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健康发展至今的艺术。现在很多书法家提倡融汇中西,希望在传统书法中融入西方技艺甚至西方式审美,由此“出新”、出奇。作为传统的守护者,孙伯翔对此强调:“所谓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中国艺术家心中)应该始终以东方艺术为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丰富中华文化,而不是玷污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变味儿!”

  孙伯翔精研魏碑数十载,不仅将金钩铁划的魏碑刻字转化到笔墨之间,还开创了孙氏魏碑书法的独特风骨;不仅破译、诠释、演绎、升华了北碑笔法,更让这一湮没千余年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异彩。在他看来,魏碑就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愈发丰富的成果,是如何融汇外来文化的最优秀案例。他把魏碑的演变流程比喻为“外来文化嫁给了中华文化”,是“夷变夏,复归于夏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鲜卑族拓跋氏出身的统治者魏孝文帝,目睹部族从游牧草原到入主中原,意识到若想统治中原,必须附会于中原文化,故而恢复汉制,任用汉人为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拓跋氏为元氏,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衍生出一种粗犷雄奇、刚强威武之状的字体,这就是魏碑。

  清代中晚期,魏碑才在众多学者的提倡下重获文化界认可,可见传统文人对中华文化根本的坚持。现代社会虽然鼓励文化融合,但是中国文人也应该向先祖学习,保持住对传统的敬意,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在融汇东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艺术发展壮大,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提炼精华、生发新意。

  追求艺术不应流于“表演”

  孙伯翔对汉字的态度始终是严谨谦逊的,书法是寂寞之道,他尤其反感的就是花样百出的书法表演。“我看过某着名主持人主持的书法表演大会,请来的书法家如同‘气功大师’,摆好姿势,沾墨运气,花招层出不穷,观众掌声不停……”孙伯翔摇头叹息,这样的书法就迷失了本源,书法家应有的中正严肃、淡泊宁静的态度荡然无存,连笔下那一点点敬意也早已烟消云散了。

  在孙伯翔看来,写字不一定要上升到艺术境界,能不能上升到艺术境界,取决于天分和努力,但是只要写字就要守规矩。“不要忘了手中的笔。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如果作家没有了手稿,大众不再书写汉字了,将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应该练好字,从小处讲,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脸面。”

  “写字首先要认准‘认真’二字,凡事都怕认真。一味复制古人的东西是错误的,反复推敲琢磨才是正确的。推敲的过程应该伴随着每一幅作品,和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相伴一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他们都说‘老孙头’有名,却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有名。你把每一张作品都当成一项大工程来看,先认真构思,然后搭建支架,用笔墨在作品上设置矛盾,在书写的过程平衡矛盾,最后呈现的是自己负责任的、用心思的作品。每个作者都应该有挑起矛盾和平衡矛盾的能力,没有矛盾的,称不上艺术作品。”孙伯翔表示,在自己心中“字与天连、与地连、与阴阳连、与万物连”,是可以蕴含世间一切矛盾与生机的艺术形式。“人人都会说什么‘字内功’、‘字外功’,如果从柳体唐楷上找——你还没入门呢!写字和做人一样,要往源头上去发掘、收获、升华,千万不要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保定市曲阳县杨佴旻与水墨画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赵长青委员:书法使汉字青春永驻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