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钱玉清:书法获奖“专业户”的“三字经”(2)

时间: 2014-04-11
标签:

  回眸我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墨色受明清书法大家王铎等的影响,喜用大浓大淡的强对比墨色关系;线条上受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孙过庭等的影响;结体上遵循传统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脉系。
 
  苏周刊:这里可能还涉及盯古人怎样练书法这一问题。
 
  钱玉清:是的。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去感知社会、感悟生活、感念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创造和灵感,都来自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以及天地万物的认识——蔡襄从逆水行舟明白了用笔需要有逆力的道理;怀素夏天观云领会了草书线条的流动舒展变化多姿,夜闻嘉陵江水声悟得笔法而草书更佳;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书法结构的避让关系,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神韵……所以,要学习古人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敏锐的思维去观察万象,用哲学的理念去思辨问题。
 
  苏周刊:那您为什么又要“盯当代”呢?
 
  钱玉清: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传统书法无论是王羲之还是苏东坡,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记史述事的实用性基础上的,而当代书法呈现出一种展示性和纯艺术性。作品要溯古求源,尊崇传统,但更应思变创新,彰显个性。
 
  盯当代就是借鉴当代大家潜心创研出来的、融入时代因素的成功经验,这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自己走得更远。
 
  所以,我的作品在盯古人的基础上又融入当代审美追求,从而形成目前的风格走向。
 
  苏周刊:怎样理解“盯自己”?
 
  钱玉清: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偏差越大。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对人而言,个性特点、学历、禀赋不同,适合发展的领域也不同。弄清自己适合发展的领域,才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得到更快的进步。我觉得自己可能比较适合写行草书,“盯自己”就是盯住这一领域。
 
  技法上的“三求”:求变、求异、求同
 
  苏周刊:您近几年连连获奖,技法上的第一秘诀是什么?
 
  钱玉清:应该是“求变”。虽然评委人选会换,但如果参赛选手的作品长时间一张老面孔,想连续获奖几乎是不可能的。世间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要被淘汰。所以我每次参展、参评,作品都力争有差异,风格、表现形式上力求拉大与以往作品的差距。
 
  苏周刊:能结合您的创作实践具体说说吗?
 
  钱玉清:像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的获奖作品,初露豪放、纵逸、激越的表现手法,但风格、特点尚在摸索中,还不完全清晰,略显青涩、拘谨。2014年1月颁奖的第三届全国草书大展,写的大草既放浪形骸,又沉着内敛,线条收得住又放得开,追求绵里藏针、入木三分、又出纸一尺的艺术感觉,线条既有张力又有厚度,有立体感,线条与线条之间营造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透视感、空间感,尽量体现审美的当代性。
 
  如果去掉名字,上述两幅作品几乎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创作的。
 
  苏周刊:您的“求异”和“求变”有什么区别?
 
  钱玉清:“求变”是对自己前后而言,“求异”则是针对别人而言。
 
  我赞同“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艺术主张,就是要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用个性化的书法语言不同于别人。
 
  历代书法大家都有师承,但他们都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尽可能拉开与老师的距离,孙过庭学王羲之,米芾、王铎都学二王一路,他们的作品有二王神韵,但又不完全是二王的翻版。只有这样的个性化作品,才能留在历史上。
 
  近现代的大师、巨匠也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于右任、林散之、启功、沈鹏……无不以作品体现他们的唯一性和第一性。
 
  苏周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风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钱玉清:很大程度上和书家生活环境、学养修为、人格禀赋、胸襟气度相关。我崇尚积极向上、热情奔放、高昂激越、宽博雄浑的艺术气息,喜欢正气、大气、阳气又不失雅气的作品。我觉得,作品既要有超拔五岳般的气势,又要有小桥流水般的恬畅;既要有惊涛拍岸般的壮美,又要有彩云追月般的浪漫;既要有盘石桑苞般的坚稳,又要有春风杨柳般的轻曼。
 
  苏周刊;既然“求异”,为什么又要“求同”?
 
  钱玉清:每个人的学书之路都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就不一样,对书法的审美追求也不一样。大凡能够流传下来并被后人推崇的古代书法作品,或被广泛认可的今人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极高的辨色度,这体现着求异。
 
  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相似的书法、美术审美基因。所以一个书画家应尽量追求大美的、中庸的、大同的东西,少追求另类的、狂怪的、异态的甚至恶俗的、个性语言过于强烈并脱离大众审美视线的东西。在当今的大赛评审中,人见人爱、雅俗共赏的容易获奖,历史上被后人奉为圭臬的作品也是如此。违背这一规律也许能获成功,但风险太大,有可能这条路并不属于你。
 
  苏周刊:上面这段话比较抽象,能举例说明吗?
 
  钱玉清: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我把王羲之的字与其他人的字放在一起,给10多位不懂书法的人看,结果他们一致认为王羲之的字好。这就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实现了雅俗共赏。
 
  所以我自己投稿前,往往将几幅较满意的作品摆出来,请不懂书法的人看。事情就是这样奇怪,他们觉得最好的作品,往往我也觉得最好。
 
  其实不光中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我去年去瑞典办展览,正、草、行、隶、篆五体具备,多数瑞典人最喜欢我擅长的行草书,认为带来了美的享受,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
 
  愿景:合力擦亮苏州“第一书法名城”的名片
 
  苏周刊: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40多岁还是很年轻的。您今后准备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书法艺术?
 
  钱玉清:艺无止境,我不能因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迷失自己,而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得也淡然,失也坦然,继续苦练,争取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不断否定自己,突破自己。
 
  今后我的主打产品还是行草书,当然其他书体也都要写,而且都要写好。这是为了丰富我行草书的艺术表现语言,最终为行草书服务。
 
  苏周刊:书法理论方面呢?
 
  钱玉清:理论学习也要加强。我是半路出家的书法人,未接受过系统、科学、规范的学院教学,完全靠师友的点拨、自己的摸索走到现在,自己很清楚不是科班出身,要由技入道,更加强理论学习、文化修养,使自己更丰厚、更全面。
 
  当然,学理论的时候要和创作紧密结合。不能因忙于创作而疏远理论,也不能因理论而荒废创作,今后必须用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创作,弄清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才是美的,要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来。我们身边如华人德老师就是创作、理论、教育多方面俱丰的前辈,中青年的如王伟林、李双阳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技道双修的典范。
 
  苏周刊:古人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钱玉清:的确如此。学习书法,功利性太强是学不好的。书法本身是净化心灵、充实生活的方式,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抱功利目的就会觉得压力很大、很累,心里打不开,尤其是写行书、草书,心胸开阔、豁达、乐观向上的人容易写好,这是规律。
 
  所以古人强调:“修书先修人,人品即书品,人至清雅艺自高”。我自己也将在提高修行上不断下功夫。
 
  苏周刊:对于苏州和全国的书法,您有什么愿景?
 
  钱玉清:2009年9月30日,我国的书法篆刻已被列为世界非遗,我十分看好书法的前景。
 
  对苏州而言,“吴门书派”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古有陆机、陆柬之、张旭、文徵明、翁同龢等书家墨宝飘香,还有“天下法书归吾吴”的说法;当代苏州老中青书法家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涌现出费新我、祝嘉、沙曼翁、瓦翁、华人德、言恭达等一批新吴门书法领军人物,树起了一块又一块书法丰碑。2008年4月20日,苏州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领到这块金字招牌的城市。这些都让我们苏州书法人无比自豪。
 
  在今后的道路上,我要在师长、前辈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现有的成绩为起点,从零开始,继续努力,和同仁们一起,合力擦亮苏州“第一书法名城”这张名片。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张秀荣:女书法家的挥毫泼墨人生

下一篇:书文相济抖清风——费秀旭书法印象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