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汉字以其独特的音译结合的字形,毛笔演绎,再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了一种唯美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颜真卿是书法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他是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也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书法用笔特点,由于以篆书笔法入楷,所以其书法成为中锋用笔的典范。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横画轻,竖画重(《颜勤礼碑》的横细竖粗对比十分强烈),但两竖同时出现时,左竖常与横画一样细,且两竖常相向状安排(即拱向外面);转笔常用提笔法,圆转直下,而不作折笔,转折之笔多呈外圆内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如若练习颜体,不可一味强调其粗壮的一面,而忽视了颜字点画用笔厚重、挺健、遒劲的主要特征。
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后人按照颜体的发展将颜真卿的书法创造分为三个阶段:小颜、中颜和老颜。
小颜,是指颜真卿四十四岁至五十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书法主要继承褚遂良的楷书,初步确立了颜体的面目。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像赞》。
中颜,是指颜真卿五十岁至六十五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楷书已经完全成熟,笔画,结体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初唐时期的楷书相比: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比较粗壮;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显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
老颜,是指颜真卿六十五岁至七十七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书法从成熟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代表作有《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
《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晚年之作,用笔横轻竖重,笔力厚重雄强,结字宽博、方中求圆、气势开张、大气磅礴,不像早期用笔多隶意,而以篆法入楷,易方为圆,本帖结体相向,尽显张力,蚕头燕尾,转笔不用方笔“内恹法”而用提笔暗过的“外拓法”,显得雄重丰腴,端庄拙朴。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