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影像学院 > 学院动态 >

  

       张鹏,别署庸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书以帖派风格为主,并参汉魏碑刻,对二王、米芾等书法用功尤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书法作品曾参加第六届全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等诸多展览,广受好评。
  初见书法家张鹏,是在他位于北京近郊顺义区的办公室中。他着一身唐装,沉静淡然,文质彬彬,有着难以言明的文人气质。
  张鹏别署庸堂,取自《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恒久、适中之意。张鹏解释道:“主要是告诫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踏实自律、修为担当才是最重要的。”书法耕耘数十载,他将书法当作是一场修行,既修身,也修心。
  赴京千里爱书郎
  张鹏出生于黑龙江。因为父亲喜欢书法,自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七八岁时,过年家里写春联,庸堂就会参与其中,跟着父亲写字了。家庭的氛围是他最早的书法启蒙。
  十几岁时,庸堂拜著名书法家利化先生为师,从行书入手,正式开始学习书法。来京后,他结识了恩师吴未淳先生,当时书法界“丑体”书风盛行,但吴老严格要求,让他坚持传统,注重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和学习。庸堂扎根在二王和宋元书家的代表书法作品之中,以最大的力量打到字帖里,把经典的东西研究透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为了继续深入学习书法,庸堂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最庆幸的是结识了金石学家韩锐先生、书法教育家卜希旸先生。相比于书法的运笔技巧,在学校收获更多的是对书法的文化认识和对未来方向的把握,也开拓了视野。认识到学习书法不仅要把字写好,书法道路走的深入、长远与否,是由自身的眼界和学养决定的,即启功先生所说的‘字外功’。”日积月累,张鹏以气驭笔,以意运笔,人的精神、气质、性情、学养便随之体现于笔端,线条之质通过用笔使转而呈现为人文之质,他的书法逐渐表现出人文精神的奥妙。
  仿佛山阴见谢王
  为了练好“字外功”,张鹏付出了诸多努力。他认真钻研金石学,拜读大量碑帖善本。他研习文字学,力求通晓中国文字的发展。“学习书法时,接触的经典之作大多有碑别字、异体字乃至古体字,每个文字都有来历和底蕴,如果不清楚,就难以理解个中深意。所以掌握这些知识是一个自然而然和不断持续的过程。”此外,生活中,他还注重收藏鉴赏。“很幸运能拜金石碑帖鉴藏家陆宗润先生为师,先生对我要求很严更关爱有加,尝出陆氏汉和堂所藏宋明碑帖珍贵善本以观,使我大开眼界,获益良多。”这些爱好不断丰富他的学养,与其书法的学习相辅相成。
  在遍临了楷书、隶书等书体后,张鹏将着力点落在了行草上。在他看来,行草可以很痛快地抒发自己的心境,如行云流水。不仅在于笔法酣畅,更能将自己的内心通过线条表达出来。他的书法,走“二王”一路,深得古法,得大王之结构架势,小王之线条精神,整体的错落衔接借明清大家之精髓。他将传统与现当代审美融合在一起,作品很多是通过前期大量临习古人经典之作,练就自己娴熟的手上功夫。在不断地追摹上溯中,认真总结前人笔墨技巧,研究古人书论精华,并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他以隶书的线条结构来支撑草书的快速变化,线条结构张弛有度,参差错落,用墨变化丰富,深得古人气韵。
  日课三札无是处
  张鹏最为欣赏魏晋风流,这也是他钟情行草的重要原因。他说,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士人们生存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人格思想却极为自信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魏晋的故事中:我在深夜里想念一个朋友,于是出门,冒着大雪去见他,一路且思且行。然而到了朋友的家门口,又觉得不想见面了,于是掉头就回来了。很随性、自由,遵从自己的内心,这是我极为羡慕的生活状态。‘晋尚韵、宋尚意’,书法离开了韵味和意趣,是无从谈起的。”提及历史,张鹏侃侃而谈。
  他好读史,从历史中找寻书法的脉络,体会书法家创作的心境。他不废临摹,学习古人的笔墨程式,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出他有很高的悟性——自然融洽的汲取消化古人的笔墨精华,在创作中做到不拘泥古人,凭着自己的感悟和积累,在反复的创作探索中求得自我。他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语言,沉静内敛,秀润中见厚重。书法作品灵动自如、兼容并收。
  临池数载有馨香
  然而,书法是流变的艺术。这既指书法家创作求新求变,也指对书法的评判,因为环境的差异,需要有所修正。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创作出符合时代旋律的作品,也是张鹏书法的一大坚持。
  在他看来,古诗泛滥导致书写内容单一是当今书法界创作的症结所在。“大家都在抄录唐诗宋词,一是诗词太经典,难以逾越;另一个原因是包括自己在内,很多人没有自主创作内容的意识或能力,文学功底弱。其实,少抄录一些唐诗宋词,多创作一些自己的作品,书法的可读性可能会更好。此外,笔墨和内容都应当随时代而变,信手信笔都是不可取的。”他的书法作品,内容大多魏晋名篇及自己所创的诗作,本文所用的小标题,就出自他的诗作《习书有感》。
  张鹏对于书法的感情,用他的话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信仰。“于我个人而言,书法是对内心的表达,是我的一方净土,给自己的一片‘自留地’。于国家而言,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如今国家重视书法、提倡书法,书法课也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大环境。”其实,他谈及的这些也是目前投身的工作。张鹏曾多次赴日整理流失日本的中国书法艺术资源,还与国内外40余名专家携手打造了“书法艺术教育普及标准”等标准体系。
  作为书法的信徒,庸堂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以虔诚的态度对待书法。他说:“书法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没有一天不思考书法,不与书法亲近的。如今看来,既平平常常,也算刻骨铭心。”关于未来,他坦言只愿努力做好当下,无愧于工作的平台、无愧于赐教的老师,无愧于自己的书法梦,一切顺其自然吧。

上一篇:创作对当代书法家的重要性——张旭光
下一篇:“法书”是“写得好的书作”——欧阳中石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