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书画百科 > 保养知识 >
书画各个部位名称介绍

时间: 2013-10-24
标签:


卷轴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如把纸托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2.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二层”,又叫“魂子”,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

  3.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有一分宽的空隙。谓之“让局”。

  4.覆背:画背后整个的裱纸。

  5.隔界: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或叫“隔水”。

  6.诗堂: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一因器心短,经过衬托后比较得体;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称“玉池”。

  7.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上端叫“天杆”,下端叫“地杆”。

  8.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或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

  9.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裱一段绢或绫。

  10.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旁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1.曲圈:就是画的天杆上的铜鼻,用它拴丝扣,以便悬挂。

  12.扎带:就是丝巾扣中间推的绢带,用来捆扎画轴的。

  13.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叫“燕带”。

  历史上书画形制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书画的传统形制主要有手卷、立轴(屏条)、册页、成扇(扇面)、横批、对联等。

  手卷又名横卷,西汉时期已经有多种形式,在宋代之前,书、牍大都采用手卷形式,画作也多以横卷为主。

  立轴产生再唐末,它的前身是隋唐前兴起的屏风画,许多挂轴的画心当初就是屏风画的组画之一。传世的宋代画轴较多,字轴极少见,元代和明初字轴也不多见,到了明中期之后才逐渐增多。

  屏条(包括通景屏)出现在明清之际,常见的是以春夏秋冬为内容的四季屏,而通景屏形式以清代为多。

  横批始创与北宋米芾父子,一直沿袭至今。

  经折装册页最早见于南宋,以后演变为单页。故宫博物院所藏张即之《华严经》就是经折形式。至明代分页册子渐少,而整本册页逐渐流行,以蝴蝶装居多,为左右对折式,中间有一条折痕。

  对联也称对子,是由“抱柱”形式演变而来的,它始见于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至清代开始盛行,并出现少量画对、龙门对。所谓“龙门对”是上下联均写成两行字,也是头行字多,末行字少,相对挂起,如同“门”字。有点上下联都是由右向左写,称为“顺龙门”。

  成扇故称“箑(sha)”,按形式可分为纨扇和折扇。再纨扇上作画大约流行于北宋末至元代初,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等式样,以后将画面折下,装集成册。这类作品以南宋居多,北宋和元人作品极少。明代至清中期,纨扇几乎绝迹,折扇代而起之。折扇是折叠扇的简称,古称“聚头扇”,相传自宋代始从朝鲜传入中国,尚无实物传世。明初随着朝鲜和日本扇的大量输入,折扇再士大夫阶层及民间盛行起来。一般认为书画折扇始于明代成化、嘉靖年间,作者多为苏州一带的画家,后来普及到各地,但明代宫廷画家的绘画始终未见于折扇中。明末清初一 度流行泥金折扇。清中叶又出现了墨地折扇,多用金粉书画,这种形式是前所未见的。清道光以来,书画纨扇再度流行,光绪以后便消失了。这一时期的纨扇有使用泥金绢的,中间扇骨往往将书画隔成两半的,这是晚清纨扇的特色。

  此外,折扇扇股根数、长短、多寡及折幅的宽窄都有一定规格。期中扇股的长,大体有八五、九寸、九五、一尺、尺一、尺二等多种。长达40多厘米(尺三)和短仅20厘米左右的六寸、七寸扇股是清代才出现的。扇股的根数,大体有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八根共八种,其中十二、二十二、二十八根式明代独有的。明末清初又出现三十根的,稍后有增至四十、五十根的。

花鸟图 任薰 扇面洒金笺 纸本设色 纵18.5厘米 横5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扇面花枝取左右双分,但有高矮疏密之分。点花点叶,色彩妍丽清新。写雀取静势,数笔染出,浓墨点飞羽,焦墨写爪,传神生动。

花鸟图 任颐 扇面纸本设色 纵52.9厘米横18.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扇面以钩勒和没骨写意融为一体。花枝转折曲伸,用笔简括。花簇则用勾描之法写出,层次分明。飞鸟以墨彩写意简画,用几笔细线勾出羽毛。笔墨及笔法运用娴熟,呈现浓郁诗意。

  瓜鼠图 朱瞻基 册页 纸本 纵28.2厘米 横38.5厘米 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页画绘小鼠踞石上,回首仰望苦瓜,瓜藤攀援竹枝,长草出于石缝。小鼠茸毛用干笔涂擦,富有质感;顾盼之情,亦很生动。瓜叶、草丛用水墨写意法,藤枝挥洒如草书。石的钩勒、点皴极似赵孟烦。笔墨多取自元人水墨花卉、竹石画法,具较多生拙的文人画意趣。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解读毛笔书法入门技巧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