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功在字外:著名书法家赖非的创作人生

时间: 2013-10-29
标签:

  “功在字外”,一枚赖非自己常用的印章,画龙点睛,道出了其书法能够独成气候的真谛。
 

著名书法家赖非

  石刻考古学家、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等诸多身份,在赖非身上互为作用,相辅相成。长期从事石刻考古和书法理论研究,使他的书法作品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旷远高古、超凡脱俗、率性天真,金石味浓厚;而孜孜不倦的书法创作,又使他的考古和理论研究紧贴时代脉搏,综合、深入、准确、专业、实用、鲜活,自成一家。

  笔者认为,赖非的书法艺术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作为考古学家和书法理论家,对古代石刻的研究和对书法新论的建树,成为赖非书法创作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通过赖非的书法作品,既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和金石学家的凛然气质,又能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龙脉”。

  赖非是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熏陶中长大的。他的出生地邹城是孟子故里,这里人文情怀弥漫,对文人的崇敬无以复加,而且北朝时期摩崖石刻遗存极为丰厚,那些浑厚肃穆的大字,遍布周围山上,在潜意识中影响着赖非“精神骨骼”的形成。本来,他羡慕作为司机的父亲,幻想有一天能开着大汽车走南闯北,所以整天翻阅汽车类的书籍;现实让他成为一名农村中学民办教师,这在当时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职业;而命运让他在25岁时走进北京大学,从此和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位外国专家说,赖非对山东每处石刻的每一个字都了如指掌,可见赖非在石刻考古方面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是他的学术关注点之一。1978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以后,他先后在省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1983年调入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在这里工作了30年,并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考古学家。

  在赖非心中,有一幅山东石刻的完整地图。他说,石刻艺术是山东古代文化遗存亮点中的亮点,也是全国石刻艺术的典型。尤其是秦汉碑刻,其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0%左右。从文物考古调查的结果看,我国的石刻以陕西、河南、山东三省最为集中丰富。陕西以唐碑为最,河南以北朝造像题记和墓志为多,而山东地区则以秦汉碑刻、云峰刻石、北朝摩崖刻经最著名,曲阜、济宁、泰安、莱州、邹城是集中地。山东石刻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时代早,内容多;二是保存完好,相对集中;三是个性突出,气魄宏大。因而自宋代以来,就特别受金石学家、书法家的推崇。

  除了对莱州的文峰山和泰山经石峪等情有独钟外,赖非对故乡济宁特别是邹城的摩崖石刻更是念念不忘。他说,山东北朝刻经在世界富有盛名,有“四山”与“八山”之说。八山是指山东的北朝摩崖刻经,见之于泰山、水牛山、徂徕山、尖山、铁山、葛山、岗山、峄山八座名山。这八座山除泰山、水牛山和徂徕山之外,都在邹城境内,位置也十分集中,不出30里范围的尖、铁、葛、岗四座山峰又有“四山”之称。石刻字体以隶书为主,兼杂楷书、行书、篆书,用笔方圆兼备,章法随山就势,结体宽博疏放,书风高浑简穆。

  那一个个书写在丛山之中的大字,与天地浑然一体,也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像一个个有生命的自然整体,这让赖非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冲动:这是谁的作品?他们当时是怎样的书写心境?背后是怎样的事件和背景?山东大地上每一个看似孤立的石刻作品,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书法艺术有无规律可循?……从陶文、小篆、大篆、隶书、魏书到楷书,书法亦步亦趋的变化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一过程是依靠书法自身的规律来实现的。而书法规律又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节奏和趋向相一致。

  赖非说:“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书法与汉字是一张纸的两个面,它们是不分的;书法的发展根本上是汉字——书法整体的发展,单纯的‘书法艺术史’是不存在的。” 书法以汉字结构为基础,以线条为组合方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以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风云中绵延不绝、傲立于世,并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形成长久而广泛的影响,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文字和书法能够代代流传,即使今天书法的实用功能减弱,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增强,但是其生命力依然很强大。

  作为山东石刻博物馆的研究员,这些年,赖非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发表石刻考古、书法理论方面的论文80余篇,独立或参与编辑、注释、校勘各类资料集、图片集、文集、辞典18种,出版学术著作9种,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带着学术背景进入书法界,他成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第二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评委。怪不得他的书法作品带着五千年文明的苍茫气象,带着金石的铿锵韵味,带着参透天地的机趣和禅意。

  第二,整天与冰冷而坚硬的石头打交道,好像生活在“过去时”,而赖非却用身上富含的当代信息,激活了历史与文字。他走进石刻,靠知识和修养把凝固的文明融化开来,使其继续充满活力地向前流动。表现在书法史的理论与方法上,是书法环境——类型学的建立,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则是金石古意中飘溢的当代神韵。

  一般书法家,临帖几年或者十几年,就会感觉深入古人精髓了,而赖非却直接进入了书法产生的环境,与古人对话,他说“与历史的对话很新鲜”,这就使得他的视野具备了纵深感和历史感,并组建起自己的学术体系。

  即使过去了数千年,在赖非眼中,石刻仍是那么鲜活,历史仿佛就在眼前。1979年春天到1981年夏天,他刚参加工作就被派去参加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小朱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的发掘。白天和民工们一块干活,晚上则喝酒聊天,过着艰苦而快乐的生活。那一次,他们共发掘墓葬60余座,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图象文字11个,其中有7个是赖非发现的。在陵阳河遗址发现的第一个陶文,被形象地称作“日月山”,上为圆圆的太阳,下是五个山峰相连的山脉,中间是一弯新月,又像云气和火焰。这个字不就是当地自然环境和远古“太阳崇拜”民俗的真实写照吗?生硬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通过这个陶文,赖非仿佛能看到先民们的表情,听到他们的歌声,以及熊熊燃烧的篝火,妙曼的舞步。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这样的文字,赖非产生了把环境学引入考古学的朦胧念头。

  另一次考古实践,促使赖非把类型学“嫁接”到书法考古学上。1983年,他到笔者的老家莱州考察云峰石刻,按照传统观点,文峰山上的魏碑都是郑道昭的作品,在用类型学方法对作品的典型笔画形态进行划分后,赖非得出结论:云峰刻石至少有五个人参加,郑道昭是其中的主持者。他虽然也书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但代表性作品——《郑文公碑》却是他的僚属所写。据赖非考证,这个幕僚是东莱人程天赐。运用类型学解决了考古学的“悬案”,赖非心情非常激动。此后他一直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试图把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行分类,但是总感觉有一个重要缺憾,就是类型形成的环境问题。于是,他又把环境学引入到石刻研究之中,“书法环境——类型学”应运而生,使书法考古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这也是赖非在学术上的另一个关注点。

  赖非说,“书法环境学”重在研究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对书法的一体化作用,即环境的作用——环境的总体能量、环境的层次能量对书法的作用;借鉴生物学的分类法和考古学的类型理论,从书法的基本元素——笔画和本质元素——典型笔画的分析入手,组建“书法类型学”,用于研究书法整体的结构、各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书法发展的过程。赖非特别强调,书法环境——类型学模型立足在书法环境与书法类型两者对应存在的关系上,把以上两种方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书法对象的把握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切入:外因方面,从对环境未来发展的预测上把握书法未来的发展。书法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书法的母体。未来的环境确定着未来的书法;内因方面,从书法整体运行的结构上预测书法未来的发展。书法整体结构是一个有机的、功能可以修复、可以转换的整体系统,系统的发展有一定规律,而且大部分类型都是按照作品典型笔画形态特征的幅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

  这一理论首先在观念上突破,在手段上创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并适用于书法创作的具体实践。

  当笔者问到未来的书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赖非这样回答:未来的书法会更加突出主体的情感化、自由化和理念化。书法元素是组成书法的基本材料,未来对元素的处理会呈现两种倾向,一是保持传统,吸收传统精髓,强调线条的抽象性、书写性、情感性,二是立足于大幅度甚至根本性变革,采取一切手段,来扩大书法表现的“词汇”。至于书法的整体结构,则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个结构中,传统的“自觉书法”做基础,“自由书法”成为主要内容。“自由书法”包括两类,一类仍是汉字书法的自由表现,一类是非汉字的纯线条书写表现,追求线条流动的质感和韵律,追求在书写上的时序感和对空间的组合、切割、配置的效果感。

  把握了书法的发展走向,赖非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也力求熔古汇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新金石流派”。因为古拙,反而显得新意丛生。

  第三,就像在一座座千篇一律的城市之外,忽然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赖非的书法作品具有别样的风采:既体现出对历史传统的深刻理解,也令人感受到新鲜的原创精神;现代感和形式感极强,却又不乏文化底蕴和古意,这就形成了他独有的个人风格。赖非的存在,让很多书法家意识到自己的“另一条腿”丢了,没有学识的支撑,书法可能只是一种技艺的操作。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汪谊芳:人品字品画品修炼有成的名家

下一篇:沈一丹:碧海丹心 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