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解读王孟奇文人画艺术中之“以神写神”

时间: 2013-11-14
标签: 王孟奇 广东画院 文人画艺术

  1991年,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王孟奇从南京艺术学院调到广东画院,王夫人潘肇雄随后约在1994年也来到广州,调入广州美术馆资料部。时供职该部门的我,从王夫人口中对这位享有威名的“新文人画”画家有了点初步了解。由于我一向喜欢写一点美术方面的小文章,对这位与岭南画风“另类”的名家觉得新鲜、陌生,总想对“新文人画”有所了解,于是就找机会登上了流花湖边没有电梯的广东画院9楼宿舍,专程拜访孟奇老师。

解读王孟奇文人画艺术中之“以神写神”

  王老师凛凛然迎出,他身高在1米8以上,但谈吐中有着江苏人的温和、儒雅,语调从容平淡,不紧不慢,娓娓而谈。令我印象最深、琢磨最多的却是他强调文人画是“以神写神”。最初,我看不懂他的人物画,构图、笔墨俱简单,尤其是人物形象奇异、怪诞;王老师相貌挺有气质、挺帅的,怎么笔下的人物却往往怪诞呢?到现在我终于明白,“以神写神”,画中含有诸多画家本人形而上的东西,正是他绘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以往我们说得较多、认识较深的是“以形写神”,美术史上许多人物画家无不走此途径,当今也如是。尤其在广州这个有着悠久海贸通商口岸历史、亚热带湿润温暖气候、同时也是岭南画派发源地的口岸都市,以形貌的写生、色彩的丰富去表达神韵之生动,最为普遍,也是顺理成章、合乎规律的。然而,来到广州的王孟奇却与众不同,修另一法门,走另一途径:他偏偏不写实而是简约的大写意,偏偏极少用色彩而追求简淡虚灵;别人追求表达形的优美丰富,他却要表达形的质朴简单,他是岭南地域一位异质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与王孟奇老师的接触之中,我感受到他喜好独处、清静和独立的性格,其宁静独处,因而自有其艺术上悠游简约的表达;他厌恶装腔作势的习气,珍重表里如一之质朴。他调到广东画院后,因为宿舍在9楼,没有电梯,因而他是深居简出,隐居起来静静地思考、画画。在岭南画派画风强势的广东美术界,他默默作画7、8年,文人画画风、技法一点不变,保持独立不染!

  在解读文人画家王孟奇之前,先说说我对历史上文人画家的一点粗浅认识。在唐代,就有辞官退隐后修禅、写诗和作画的王维,明代提出画分南北宗的董其昌,视他为写意文人画家的鼻祖。可见,文人画家首先是个文化人,然后才是画家。唐代以来,画家主要有民间画匠、宫廷画家、文人画家,而文人画家是超然于其他两种画家之上的独特画家:他们有多方面较高的文化学养,大多有自己独立的艺术理念,尤其有自由自在的创作时空,闲云野鹤,不受羁绊;他们的画通常并非听命之作,而是自我抒情写意的表达,这情、意自然锤炼、升华了其笔墨,使得笔墨线条有着较高的艺术概括性和率意性,用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的说法就是,意到气到,由于用意,自然气到,于是画幅空间中就有不少笔墨不到而意到、气到的虚性空间,古人曰“留白”、“虚”,但这是有内容的空白,即具有不可见的意、气存在,其灵活替代性可以替代观者多样的联想,是一种高明的虚空。总之,形而上高度自由、独立的精神性,是另外两种画家所缺乏的。

  王孟奇在南京时就是“新文人画”画家群里面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是最早自觉地发起并一直坚守下来的画家。未闻王孟奇先生练过太极拳,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人”,画笔上有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对于文人画,他就尤其重视“气息”,写过一篇短文叫《谈气息》,虽自况不足,但可见其崇尚。其观点是:中国文化真是奇妙得很,常以“气”论高低、定品类。文章说,古代在文章诗词中早有以气为论的,“清末刘熙载于《文概》中论《左传》文则曰:“文得元气便厚。左氏虽说衰世事,却尚有许多元气在。”论诗则曰:“言诗格者必及气。或疑太炼则伤气,非也。伤气者,盖炼词不炼气耳。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书画一道亦尽同此理,抱石先生论及中国画的基本精神,言三个字即“文”、“人”、“画”。依我理解,所谓“人”是指人品、人格、气质、胸襟。“文”乃学问、学养之谓。“画”则为才华、技巧、绘画语言。三者相辅相成。所谓气息即为这三者通过画面从骨子里透出的感觉,诸如所谓:庙堂气、山林气、书卷气、市井气、富贵气等等。倪云林亦自言:“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更所谓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无不以此三者为据。故为画者不可不重“气息”二字。

  他又引方薰《山静居画论》“唯气息尚清,不堕恶道”,以证古人所谓卷轴气,不以写意、工致论,在乎雅俗。他本人的经验“惟观古今大家画展、画册方觉神清气爽”。

  王孟奇人物画的“以神写神”,后一个“神”,就是生动形象透射出来的神韵,亦即是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对这套中国绘画“六法论”研究最深入、权威的已故美术理论家董欣宾、郑奇先生,在《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中精辟写道:“六法”起自“气韵生动”,而终于“传移摹写”,实即起于气而终于写,整个“六法”,实为“写气”之法。”这个“气”,即是精神之气,即传移到画上,并透过画体现出的画家主体的某种精神气质和意识能量,比如浩然之气、山林之气、清逸之气等等。

  这里试解读一下“以神写神”的前一个“神”。

  首先,这个“神”,是画家本人的理想追求的精神之气。国画界、美术教育界早就流行这个感叹:工笔画繁却易学,写意画简却难学!即便让你照着文人画临摹,也很难像,总有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是的,因为后学者没有画家本人与众不同的精神之气。这种精神之气是由于画家的经历、学养、观念孕育生成,这是文人画画家写好画的灵魂。由于它是画家个体长期的修炼而成,它是“有诸内而形诸外”的,别人难以具备。而工笔画则客观写实,只要肯花精神和时间就总能够学到。这个“神”说明了文人画独特、强烈之个体性,临摹者难以“克隆”。

  交往之中,我深刻感受到孟奇老师喜好清静独处、独立思考的性格。他看上去温和、安静、儒雅、不温不火,内里却有独立不依、我行我素的精神。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隐士,个个胡子拉碴、野气怪诞,但他内心却仰慕这些懒于修饰、一任自然的隐士高人。王孟奇是高中没有读完就当了知青,经历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虽然僻处乡间,但那里也不是“桃花源”,各种政治运动犹如长江浪涛此起彼伏,这对他的性格来说无疑是颇难适应的。他想要清静,社会环境却动荡,他思维敏锐、好独立思考,就更加导致他被视为另类而受到运动的冲击。于是,他在历史上避世的隐士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慰藉。也许,隐士从此就成为活在他精神家园中的明哲睿智的偶象,与他的画笔“结缘”。他毕业之时,因才华横溢,得众多长辈垂青而留在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任教。他寡社交,烦应酬,尤其是教学多年了,想改变一下难于自由自在绘画创作的环境,于是南下悄然寻到一个安安静静作画的空间——广东画院,隐居起来静静地创作他的人物画。在岭南画派重镇的广州作画多年,画风一点不变;1998年又调入深圳画院,2000年再调到上海,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风还是王孟奇的,真够根深蒂固、独立不染的!曾观他的一篇短文《高卧斋闲话》,其中写道“家居九楼,上去就不愿下来,加上“高”字则更有“逍遥忘世,俯仰娱心”的意味,恰合自己秉性,故画室以“高卧”二字名之,友人为治“高卧斋”印。当然,他也有其他闲章,诸如“大隐”、“去尘”、“神仙家风”、“心旷”、“不群”等等,“常常钤于画面,以为合心境。”他心中的隐士浮现出来了:宋代居华山修道,常卧百余日不起,享有睡仙之称的老道陈抟;南宋时将平生游历所见山川画于壁上,"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山水画家宗炳,等等。当然,以文人脾气出名的一批文人兼书画家,亦是深受他欣赏的,诸如屈原、严子陵、嵇康、陶渊明、苏东坡、贯休和尚、梁楷、朱耷、徐渭、陈寅恪等等,大约他们都是生错了朝代,成了当朝不合时宜,身后流芳后世的人物。这类隐士、名士,就成为王孟奇笔下的人物主体。

  另外这个“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画家在理想追求的精神世界的驱动下形成的、鲜活在内心的艺术形象。从心目中崇拜的隐士形象,转化为鲜活的艺术人物形象,这中间不像我们平常阅读历史书或小说,对书中典型人物的想象那么舒服惬意。我想,他当然要经过这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王孟奇不是写写实的人物,而是写写意人物,他要经过内心进行变形夸张、简化概括、典型化塑造等一系列艺术思维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思想与笔墨技巧交融,这个艺术形象的形、神、情态毕备地孕育出来了,将此“神”通过笔墨流露到纸上,艺术形象就定型物化了。恰似十月怀胎的积累,又像春蚕吐丝的提炼升华,因为这个过程运用的是惜墨如金的减法,因而有限的线条笔墨就必须分而视之则灵活,合而观之则气整,有线不到却意到,相互呼应,整体浑然,虽有见诸形的笔墨精简了,见不着形的意气却盈满虚空。

  道家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神又主宰人的躯体,这功夫是神创造的,但人的神与身体是阴阳合一的,诉诸笔墨形成可观。有点像内家拳,不修得身体的松、散、空,里面丹田气就不能发挥。这心中的神(孕育的艺术人物形象)又像“胸有成竹”的“竹”,它一旦发挥出来,自有其高妙之处。从神韵上说,飘逸松活、简约概括的几笔,居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趋时务,隐居乡野荒山的野老之“真宰”来:他们或者诗酒闲聊,或者松风对弈、品茶读书等等,他们胡子拉碴、一派懒散、闲适、单纯、质朴、淡泊、天真,山林气十足,其不求人知,不求世誉,能主宰自我,从容自在而不为物役。反观时下朝九晚五等的上班族,置身其中的我们,不是带着虚情假意的面具,就是背着精神包袱,或是为种种名利外力所驱动,我们的“真宰”在哪里呢?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张鉴瑞:书法油画相得益彰

下一篇:谢友苏:感谢家庭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