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中国书画家影像网 > 名家在线 >
谢友苏:感谢家庭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2)

时间: 2013-11-15
标签: 中国美术家协会 谢友苏 谢孝思

  民间美术馆得到政府鼓励

  是件好事

  但生存还比较艰难

  苏周刊:您还担任了中美卫视美术馆的馆长?

  谢友苏:“中美卫视”国际传媒集团想在苏州发展,选址平江新城,“中美卫视”美术馆也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项目,我受聘担任美术馆的馆长。当时平江区主管领导认为我的画放在平江路上展出倒是挺合适,中美卫视美术馆就在这儿落户了,首期主要展示我的绘画作品,主题是“姑苏风情、平江人家”,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美卫视的项目没有在苏州落成,但因为这段时间的展出,反响非常好,和平江路的文化氛围很吻合,今年6月份,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相关同志也找我们谈过了,不希望我们撤走,他们希望我们的画展,我们的这个美术馆在平江路上能更好发展和发挥作用。

  苏周刊:那美术馆的名字会改吗?

  谢友苏:我们正在考虑中。

  苏周刊:最近我市出台了《苏州市民办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对此您有何看法?

  谢友苏:规范管理是必要的,政府鼓励当然是件好事,对发展民间美术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更需要引导和扶持,我们期盼今后一些社会效应做得好的美术馆应该得到政府的文化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但根本目的,不是要靠办美术馆来攒钱的,主要还是要更好地传承文化,传播文化。说实话这也是我内心的目的。

  苏周刊:原来有“中美卫视”集团在后面做您的财力支撑,您只要做好展示就行了,现在,您个人要承担租金等现实的费用,您是怎么打算的?

  谢友苏:这确实是个实际问题,我的压力也很大。我们将投资做展览布局方面的调整,改善展馆环境,增添设施和开发一些衍生产品,目前就是画册和小画,北京《读库》杂志投资给我们出了本名为《市井》的绘图笔记本,里面全是我的画,放在这儿蛮受欢迎的。很多朋友说我的绘画还可以做其它的衍生品,是很好的文化礼品,但关键是要投入,这还需要一步一步来。原画我们坚守到现在只作展示,不出售,但往下走,可能我们也会做些销售,毕竟艺术有生存才能有发展。

  不仅是美术的展示

  更是传播文化的窗口

  苏周刊:像你们这样目前经营一些衍生产品,看来也是比较艰辛的,你们仍然坚守吗?

  谢友苏:也有商家跟我们洽谈,我给你多少租金,让我来做什么做什么,可以分担我们的租金,但我们很坚守。我们的理念很明确,美术馆的牌子一定要打好,一定要珍惜这个文化宣传的窗口。作为谢老的后代,父亲的一生都在为让苏州的文化后继有物、后继有人而奔走呼吁,创造条件。这份情感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心里也一直想着如何继承父亲的那份精神和责任。所以我们对馆里的服务员要求,凡是进到我们馆里来的客人,我们都要热情的介绍,不管你买还是不买,至少你可以在这儿了解些苏州的文化,包括苏州人的市井生活。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苏式生活,什么是苏式生活,在这儿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可以品味,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我的夫人就是我们馆的讲解员,我常常听到她讲:走在这条作为中国十大历史街区之一的文化名街上,在你们的摄像机里或你们的眼睛里能看到这些老的建筑、老的房子,踩在这百年老路上,能看到老桥、老井、老河、老树,这些物质的东西你们都能看到,但有些东西你现在捕捉不到了,那就是老街上人们的生活状态,消失了,就算你现在推开一家的门进去看,看到的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但在我们这个展馆里,你可以看到。我们正是补充了这块缺失的东西:你可以看一看原来我们苏州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的理解是很平淡、很温馨、也很精致,充满生活的情趣,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这些画里找到,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好多人看了我们的作品在留言本上发出这样的感叹:真羡慕!他们对苏州的文化或多或少会留下印象,他们还会帮我们去宣传,文化的传播作用就呈现出来了。

  苏周刊:苏州本地人来这儿看画展的多吗?

  谢友苏:有,很多。有一次园区一个小学的老师带了几个学生来到我们的美术馆,我夫人就选了几幅画给他们讲解了一下,互问互答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苏州人原来是怎么生活的和画中尊老、感恩的传统理念。后来他们把这些内容发到网站,不少家长带了小孩子过来想听“故事”。

  我们本地人会一次一次带着朋友来,说你们来看呢,这就是我们苏州人的生活。他们也像主人一样向他们的朋友介绍苏州人的生活,介绍谢老。有一个6岁的孩子,第一次是由她爷爷陪着来的,挑了一幅她喜欢的画回去,过了几天又过来,又来买了幅画,她就是喜欢这类画。还有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多次来参观并一定要拜我为师,尽管那孩子的父母都是学画画的。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也是能接受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多接触、多了解、多感受传统文化,要努力营造这种氛围。现在年轻人有很多优越感,但他们确实缺少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多人都不识繁体字。在这方面需要让他们更多的接触,需要给他们以传统文化的灌输和指导,这是我们美术馆想做和应该做的,但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在给客人讲解的时候,我们也一次次在体会父亲对文化坚守的那份心情。我们作为他的后人,再讲得大些,我们作为苏州人,有这份传承的责任。所以我觉得你生活在苏州,把苏州的文化传承下去,你到苏州来玩的,到我们美术馆来参观的,那就尽可能地让你感受苏州的文化,并把苏州的文化传播出去。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解读王孟奇文人画艺术中之“以神写神”

下一篇:刘豫华独具一格的“蚂蚁精神”美学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