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11-21 | 标签: 楷书 田蕴章 田英章 |
享誉全国的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少年时居住、学习在河西,参军驻地也在河西,对河西有深厚的情结。经他当年在恩德里小学的同窗好友引荐,我有幸采访了这位书法家。他谦和平静地侃侃而谈,使我追寻着他的艺术足迹,一点点走近这位痴情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家,看到他的刻苦与执着,倾听他勇于社会担当的情怀,领略他痴情书法艺术教育的付出,感动而敬佩。
见过田英章的人都会感到,这位热情而谦和的艺术家,丝毫没有已过花甲之年的影子。或许,正是书法艺术的陶冶让他年轻。
持之以恒 练就真功
田英章的祖父、父亲都研习书法艺术。只有三四岁时,他每天和哥哥田蕴章跟随父亲一起学习书法。写完父亲规定的篇幅才能放松玩耍。他似乎天生与书法有缘,与书法为伴,学习并快乐着。上学前,他已能写一手好字了。1960年他在河西区恩德里小学上二年级,他的书法特长很快被老师发现,便让他写黑板报,担负全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因此,田英章成了“三道杠”的大队委。那时学校有大字课,因为字帖匮乏,老师让他给同学们写字帖。一张张字帖,从一个班扩展到全校,后又给多所小学写。田英章累哭了,父亲却鼓励他说:“看看同学们都在练你的字,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呀。”他破涕为笑,顿生一股荣耀,也由此更加激励了他学习书法的信心。聊起此事,不仅让校友们津津乐道,田英章本人也忍俊不禁。
田英章的童年和少年与书法艺术相伴度过。最初,田英章和哥哥学习欧、颜、柳、赵诸体,后来父亲觉得欧楷更适合他们,便毅然决然让兄弟俩主攻欧楷。在父亲的严格教育规定下,田英章的“童子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少年时便赢得了老师和父辈的赞誉,也为今后的书法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当与田英章提及他的书法之路,他总是强调说:“书法的学习,最好是能够打下‘童子功’。也不独书法,任何一门艺术,起步越早越好,年龄越小,也最容易培养兴趣且对天赋的测评与探索更为有利。”
孜孜以求 不辱使命
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是田英章少年时的志向和梦想,几十年来,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1970年他参军,成为天津警备区宣传队文艺兵。不论演出和排练如何忙,他总要挤出时间练习书法,宣纸上挥毫泼墨那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部队生活给了他思想的锤炼和艺术的熏陶,使他的书法艺术修养也日渐成熟。1980年他的两幅作品参加了全军书法篆刻展览,摘下了全军第一名的桂冠。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他便成为了第一批中国书协会员;他也是第一位穿着军装的中国书协会员。而就是这次参赛,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国务院决定恢复国家干部任免制度,急需一名书写《国务院任命书》的书写员。国家人事部遍寻全国,一连数月,没有找到理想的人选。经人介绍,国家人事部的领导在全军书法展览上看到了田英章的书法,感到他的楷书端庄凝重、秀丽潇洒,在不失古法的基础上,又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的艺术美感,是书写《国务院任命书》再合适不过的字体。因此,国家人事部的领导立即派人来天津与田英章本人见面。
经过紧张严格的面试和考核后,国家人事部的领导当即拍板决定:特调天津警备区的田英章,三天后赴京上任!从此,田英章把酷爱的书法融入了工作,成为了他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来到北京的田英章,真可谓如虎添翼,在工作中,更是如鱼得水。虽然“国书”的文字并不多,但笔笔是千斤、字字是历史。工作性质的荣耀,行笔落墨的责任,每写一本镶嵌着国徽的“国书”,无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使命的召唤。
勇于担当 追求传承
田英章钟情书法几十年,在这一领域,可谓成就卓然。有人说,田英章的书法大气豪放,以其最为简单的点画与墨色,诠释着意蕴无穷的中国文化的神韵。田英章的楷书虽然具有明显的欧体风格,但他对欧楷中火气过盛、笔画过细以及隶法偏多、违背今人欣赏意识等方面作了大胆的舍弃和补充,并将颜、赵的方正、二王的潇洒融为一体,渐而形成了独到的“田楷”风格。田英章的艺术成就,在当今书法界树起了坚持传统、坚持规矩、以德养书、靠功力取胜的一面旗帜。
“教育是献给生命的礼物。”田英章想为天下喜爱书法艺术的人们献上一份礼物。他夜以继日,认真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创作的体验,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著书立说,勤奋耕耘。从1983年到2013年,陆续出版了书法字帖、教材、光盘千余种。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田英章的字帖随处可见。在大中小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各个书法团体和许多机关企业,田英章的字帖已经成为书法研习者学习收藏、研究临摹的优秀范本。田英章目前业已成为在全国书法界拥有“粉丝”最多的不可小觑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