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名家:沈周——富足才子千篇一律,有趣灵魂万里挑一

时间: 2018-01-16
标签: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根据目前的一些材料,可以确认,至少追到沈周曾祖一辈,都是高门大户出身。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富N代。他出生在苏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书画世家。他的祖父沈良琛精鉴赏,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好友;祖父沈澄也工诗善画;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山水 立轴 纸本
       传言,元末明初巨商沈万三,就是这个家族的人物。这个家族还有个规矩,是世代不从政,只专心搞经济生产。这是一个操守独特、传奇和闷声大发财的家族。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兴旺的家族,可以持续抗拒科举带来的门楣荣耀感。
       沈周幼时聪慧,饱读诗书,11岁时游历南京,写作百韵长诗,被认为是唐代才子王勃的转世再生。28岁时,他拒绝了苏州知府的推荐,决意终生不入仕途,专心于诗词文章,“以丹青以自适”。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一生淡泊宁静,视功名利禄如烟云,他没有像有的文人墨客那样或者趋炎附势,买官鬻爵,或者追名逐利,节操尽失。也没有学习李白写《与韩荆州书》毛遂自荐想创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他一生专心于诗文书画,将生命活得幽默好玩,无论是《庐山高图》还是《落花图并诗》,都为我们展示出他独特的审美。
       在明四家当中,沈周的辈分最高,但他却幽默风趣得像个老顽童。他爱跟人开玩笑,爱做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

沈周  莲塘小隐图 立轴
        沈周颇爱收藏,家里珍稀书画之多,有李公麟的《女孝经图》,王蒙的《太白山图》,甚至连价值连城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曾藏有,视若珍宝。一次,他将此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道画丢了。沈周痛惜不已。家人提议告官追回,他却说坚信大家人品正直。后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3丈长卷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虽出身高贵,无需为名利所趋,但他宁静致远的恬淡心态,却是发自身心的修养作为。即便书画造诣炉火纯青,他却从来不恃才傲物,招摇显摆,依旧看淡名利,谦虚低调。因为名声大,每天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高官富商还是贩夫走卒,他都来者不拒。画画筹募善款,题名凑钱给人治病,乐此不疲,但他从来不自己卖自己的画。偏爱书画的痴人一个,又怎贪卖画之财。

仿吴镇山水 水墨绢本 
       曾有一位贫穷的无名画家,为了让自己的画多卖几个钱来赡养母亲,便临摹了沈周的画,并把这些画拿来请沈周题字。沈周对此事丝毫没有不悦,而是欣然为之润色补笔,使得这些作品让别人看上去真的是沈周所画,不仅如此,沈周还在画后题款盖印,成全了那位无名画家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名画家为赝品作者题字,这种事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沈周却能如此,可见他豁达大度的大师风范。

 桃源胜境 立轴 成化二年(1466年)作 
       沈周生性闲淡,为远离喧嚣,他从城里搬到乡下,一个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取名有竹居,在这里安静的写诗作画,或与朋友雅聚。“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成了沈周肆意创作、与友人交谈艺术的好地方。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不高看自己,也不小看他人,他没有把绘画看的如何不凡,而是把绘画看作谋生的手段,看成个体生命的有机延伸。所以他说:“山水之作,本画而有之,其来尚矣。”大隐沈周告诉人们“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在繁华的姑苏,一样可以潜心清修,一样可以芳香及远,一样可以创作出因心造境的壮美画卷,做一个永怀童真的“有趣”之人。

 袁安卧雪图 立轴 1474年作  
       年纪愈大,沈周就越是看得透彻,想得明白,追求平和,享受清净。沈周72岁那年,本在“竹庄”过平淡日子。新上任的曹太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沈周叫了去给他府中画画装饰一番。其好友个个愤愤不平,新太守居然不知沈周大名,让沈周去屈做这下贱差事?立马建议他联系当朝权贵,毕竟沈周在朝中也是有人脉的。沈周却婉言谢绝,依旧每天去太守府画画。后来新太守在朝中权贵中得知沈周声名后,吓得魂都没了。
       公元1509年,83岁的沈周与世长辞职,他漫长的一生,用“读书作诗画画”寥寥几字便可概括。没有轰轰烈烈的业迹,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与高官厚禄。却赢得了无数世人的爱戴,他开创了吴门绘画,描绘江南山水之美的新画风。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书法:对联,如何写出古雅味道

下一篇:欣赏:大师笔下芙蓉花,似美人初醉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