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解析:中国画的要害,透彻

时间: 2018-03-23
标签:


       中国画的要害不在于题材,而在于是否擅用笔墨。笔墨入胜境,必定超越自然。
       真懂画的人都在品味笔墨,齐白石知天命那年,就看清他晚年要追求的境界。他的精彩语录大有深意。
       其一:
       四百年来画山水者,
       余独喜玄宰、阿长,其余以匠家目之。
       其二: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道出齐白石的美学判断和笔墨认识,具有高度的自觉。
        笔墨取决于天赋、才情、修养,综合体现画家的个性品质。有什么个性,就有什么笔墨。当然,细心读古画,找准几位先辈,痛下功夫研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总之要来自古人,超越古人,不然,手下走不了很远。
        齐白石94岁画的一张画,只画了几根柳条和两根竹篱笆,题款是“秋色春风无此华美”,整幅画就几根线,是何等自信:有我这工夫,春风秋色也不在乎。
          黄宾虹对绘画史更有深入研究,不论他临古还是写生,完全是自我诠释。中国画画家最关键的是判断力,有了自己的判断,就有了看绘画史、看笔墨的高度。
           中锋固然是运笔之“本”,其中的自由度往往得自“八面来锋”,调动笔锋的每一部分功能,笔尖、笔肚、笔根,都出效果,“八面来锋”的逆顺化变,直接导致物象的鲜活感。
        好画贵于“精微”。“精微”非指精确、细致,而是自然流露的即兴感和布局的精巧,如古人所云:潘安之美“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画家但凡懂得精微,越画越享受。
        八大晚年书法的每一笔转折变化,极尽“精微”,却不造作,如行云流水,隐然有禅意。当代中国画家应在八大的个案中,深究绘画与书法交融互换的可能性,自觉引入现代绘画的构成元素和空间意识。
        布和疏密仍然是古代传统的概念和术语,但绘画和书法的空间意识是现代概念。从现代空间意识看,我认为八大,包括石涛等几位古典画家反而比黄宾虹超前。不管对古人的学术评价如何,可以说,当今中国水墨画历程不能想象没有八大和石涛的存在,多少后人受益于他们的实验性,而且至今难以超越。
        中国水墨的现代性转化,总要有历史坐标,事实上,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等辈的实践,有意无意都在他们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石涛《画语录》不能低估,“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观点。
         古人的山水画,理论、笔墨,甚至感受方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永远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从山水笔墨里走出来画人物,笔意墨意自然不同,倘若一味画人物,也走不了太远。
        兴趣、乐趣,归根到底是一种智力的欲望,如果连画画的欲望都没有了,肯定画不下去,绘画成为负担,成为谋生手段,那是艺术的绝路。但画家并不意味着一天到晚画画儿,伴随思考和智力,才能真正领会绘画的真谛,激活判断,随时调整坐标和方向,不然,画画只能成为低层次的技术活。
         中国艺术讲究积淀,一是知识的积淀,二是笔墨的积淀。单论笔墨的积淀,意识到了,未必上得去,长期磨炼的过程不可少。但我不太注重将素材和题材细分,真正的高手,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都不分界限,因为中国画的唯一母题,就是笔墨。笔墨意识,笔墨积淀不解决,专攻任何题材,画品也上不去。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欣赏:历代名家画葡萄,与您共赏

下一篇:资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画高级创作研修班(第九期)2018年陶古国展书画创作工作室招生简章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