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自称“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就是画佛仙、鬼神这类现实中没有的形象,他也是在生活中找出范例,对应为之。
齐白石强调: “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 我早先画过雷公像,那是小孩子的淘气,闹着玩的,知道了雷公是虚造出来的,就此不画了……”甚至,他为了画鬼神“满脸煞气”的状态,“只得在熟识的人中间,挑选几位生有异相的人,作为蓝本,将其改编之后,画入作品中。”
鬼神虽然是虚的,谁也没见过,但自己身边的熟人可是实的。齐白石把现成的实拉过来,往虚的头上一安,打通了虚实之间的通感。这一将生活中的发现运用于作品的方式不仅早年如此,而是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北京画院藏的一幅《头像稿》画得酷似一罗汉,胡须飘散洒脱,呈闭目沉思状。题跋是 “丙寅正月游厂肆此有此脸,归来画之”。可见这一作品来源是齐白石在逛街时所见,默记于心,回家后画的,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
《十八尊者造像》是齐白石人物画变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作品。十八尊者造型迥异、神情毕现,颇有漫画的特点,身上袈裟或大红、或大紫、或明黄,臻现了白石老人对于线条及色彩的天才驾驭能力。谁又能说白石老人画这18罗汉时没有从身边人的形象上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