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程,号增琏,三羊斋主人。河北丰润人,1955年生于天津,大学毕业。孙伯翔先生得意弟子,先后师从于宁书伦、刘炳森、孙伯翔诸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民铁道书画院副院长,天津市政协第十届医卫文体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兼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河东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惠通博文书画院艺术顾问、教授。2002年被授予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荣誉“中国书法十杰”,并荣获天津市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书法获奖情况:
其魏碑、楷书作品相继在全国第一、二、三届正书大展中获全国最高奖;
其行草书作品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奖”;
唐诗魏碑中堂获全国第二届群星奖书法铜奖等。
书法入展情况: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一届楹联展;
全国第四届楹联展;
全国第四届百家精品展;
全国书法名家自作诗邀请展等几十项。
山水画方面:
得到孙其峰老先生的教诲,受益匪浅,并随孙长康先生研习宋元山水,于清四僧用功最深,颇得石涛神韵,对近人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诸家亦皆有涉猎。山水作品以书入画,浓密深邃,古意盎然,面目一新,多次入选各种展览。
著作出版情况:
先后出版《任云程书法集》,《任云程书画集》。其书评、书论、人物传记多次在中国书法杂志及各种报纸、书刊上发表,部分作品和传记被编入《中国历代书法家大辞典》、《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还被中央电视台、香港新闻出版社、亚明艺术馆、林散之艺术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澳门大学、及众多国内外、港澳友人收藏。
孙伯翔先生曾这样评价爱徒:“云程学习书法砚耕不辍,悟性颇高,当变者知变能变。这知变者可贵,能变者尤可贵,学书者先天应有,后天必补,两者缺一不可。而云程则先天之能,后天之勤,兼而有之。”云程醉心笔墨,勤于砚田,以数十年的勤奋和坚持努力完善自己的笔墨追求,在当代书坛留下了自己清晰的艺术足迹:2002年被授予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连获三届荣获全国正书大展最高奖,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十数项荣誉都是对其几十年笔墨追求的褒奖。
怀抱古今三千载 笔墨丹青对楚骚(节选)
亚中跃
云程先生学碑之始,拜在碑学大师孙伯翔、刘炳森先生门下,初临唐楷承其则,转习北碑奠其基,上追篆隶溯其源,间窥行草通其情,孜孜矻矻数十载,默默耕耘,知难而进。后沉迷于魏碑,他对《张猛龙》《始平公》《云峰山》《嵩高灵庙》情有独钟,皆下过苦功,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得其雄强茂密,结构峻宕。后写李北海、苏东坡得其变化,方圆兼施,奇姿诡诞。他不畏严冬酷暑,辛苦耕耘于碑帖之间,日进有功,月有所进,年有所成。
云程书法早期追求“重”“大”“朴”“拙”,风骨已立。但碑体书法最大的问题是僵、板、硬。如仅达到钢柔相济,文质相含,这是每一位书家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代和当代,不少书家都在走碑帖结合的路子,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成就和建树。那么,自己的路子在哪里?方向在哪里?什么帖和碑有相关的契机?云程反复思考和探索,后来,他认为苏轼的《寒食诗帖》及《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是最好的选择。苏轼的字结构宽博,甚至不少字形近于扁方,这和魏碑字结构接近,用笔厚重稳健,线条有碑味。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在写碑的同时,不断地有意思地加以苏字的元素,逐渐地他发现两者结合一点也不勉强、不生硬,而是自然而成“夫妻和睦”。他不断探索和提升自己,逐步显现出个人独特风格。
近十年来,云程苦心孤诣于中国画,从古人入手,日课宋人山水经典;悬壁临摹元代王、黄、倪、吴之作,最后他于石涛用功最深。石涛笔墨简约雄肆,点线和皴染不同凡响,其山水,长线短线,各种点法,能用者无不所用其极,风格、意境独树一帜。云程深得石涛皴法之精髓,故而别人看到他的山水大为震惊,啧啧称赞。云程十分重视写生,师物造化写太行雄强、黄山云雾、北疆风雪。焦笔枯墨,泼墨晕染,皆能达其化境。他的画妙造自然,立意高古,造化天工。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李苦禅先生对书与画的顿悟,是感慨。书是画的根基,画又可以让书法达到化境。中国书法、绘画,本质上是写意的,书画同源是云程追求的目标,正像他的恩师孙伯翔先生对他的肯定:“云程通过锤炼点线的含金量铸熔到书法、山水点线中来,这点线乃禀赋之灵犀,是磨砺之必然。云程之作除含金量外,全局与全局,局部与局部,似亭榭,似宫阙,似黄家建筑群,皆为生命。”
“怀抱古今三千载,笔墨丹青对楚骚。”这是云程数十年笔墨追求的心灵感悟。可以想见,以他的执着和不懈的追求,随着岁月的积淀,他的笔墨世界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艺术生命必将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