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箫, 1959年生,河北人。现居北京。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于中国美协首届人物画高研班,研修于北京画院石齐工作室,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协理事、中国工商银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画家、中国画院签约画家。
作品《戈壁清泉》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藏北人家》获第八届大连艺术博览会优秀奖;合作作品入选纪念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西风秋韵》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秋漠如烟》获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另有作品参加“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首届年展,“中国色彩- 绘画艺术展”、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画展、“炫彩北京情,共筑中国梦”美展。有作品入选《艺术之巅》 。
贾德江/文(节选)
近年来,画家陈箫踵事增华,沿着大师之路把他的艺术创作重心投向了新疆题材的风情人物画。可以肯定地说,其创作动因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画家的影响,但令人称道的是,陈箫在艺术的道路上却脱出了他们的窠臼而寻找了自己的路径。
陈箫的作品不再是速写式的笔飞墨舞,也不是这个能歌善舞民族的欢快活泼的节奏,而是以工笔与写意的两种形式交差进行,着眼于艺术与生活、与人生的关联,致力于艺术自身的拓展,由直感人生到咀嚼人生的理性表达,总的情调偏重于抒发内敛而复杂的情感。他对于边疆人内在心里的捕捉,尤其是对塔吉克族姑娘的塑造以及对于当代艺术所张扬的主体价值,都借助于帕米尔高原那方没有被现代文明沾染的雪山、草原、白云和牧场的渲染得以实现。
陈箫的新疆题材风情人物画,从未间断地画了10多年,画家的兴致未衰,或以工笔的精工细腻的描绘和设色见长,或以写意的笔墨挥写和发挥水墨意趣取胜,好像不是陈箫捕捉了她们,倒是她们抓住了陈箫。这不仅是少数民族的风情图画,更是画家在生活层面上一种特殊的精神感受。
陈箫习画自写实主义入手,具有扎实的造型和笔墨功底。他的“工笔”,善于把“应物象形”的具象写实性、“骨法用笔”的线描表现性与讲究秩序、韵律的装饰性结合起来,虽工于绘形绘色而尤重“传神”,即讲求深入对象的生命状态与内在本质;虽工细不苟而仍有尚意精神,即获得了摆脱前人粉本、成法与过时程式的原动力和可能性。不仅注重了唯美的追求,还吸收了素描的造型概念而矫正了概念化的倾向。与此同时,他还把造型能力精密化与空间处理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引进了西方绘画的色彩构成和肌理意识,以不同于笔法的多姿多彩的肌理及和谐变幻的色调丰富了工笔画的艺术表现。
他的“写意”,和他的工笔画一样,多取自新疆底层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写意”是“意从工出”的小写意画法,既摆脱了工笔画的拘谨,又避免了文人画的粗疏,是在传统文人画笔墨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追求灵动、洗练、空灵、厚重、含蓄的韵外之致。在他看来,那种不看对象不体验生活的自我感受,只是一味沉湎于古人的笔墨程式中,津津于所谓的见笔见力,其实是一种对中国画的误解。笔墨语言的生命力只能来自于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深刻认识。
无疑,陈箫对于新疆风情写实人物的推进,是和他的形象塑造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作品不断入围全国各类大型专业画展并有获奖,短短的十多年创作历程,他的创作不止于语言的新创,更在于意境营造的深远和内涵锤炼的丰富。
不断开拓新境的陈箫,近年又推出另一种意境全新的新疆风情画。他把新疆大漠独有的胡杨林引入他的作品中,或独立成篇,或与人物相伴。陈箫已经离开了他原有的文化观念,从表现人在自然中生活的畅神惬意转化为对人在严酷环境下的精神歌颂。
我们看到,当他这样做时,他真正尽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本分。我以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默默的跋涉者们的意志和才情。
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