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一点一画皆文章 ——孙伯翔笔下的“撇”

时间: 2020-04-16
标签:

    魏碑书体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突出,所谓突出是指方笔方雄,圆笔圆浑,两者相比较起来反差极大。所谓方笔多主方,但并非笔笔皆方;圆笔多主圆,也并非笔笔皆圆。
 
   
    但是,由于经典碑帖的创作年代都较为久远,多有残缺污损,加之大多由金石传拓而来,无论是点画的起笔、行笔或是收笔,还是结构的穿插组合,用毛笔较难展现出来。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现年86岁的孙伯翔先生作为当代北碑巨匠,其魏碑创作在当代碑学领域具有创造性启蒙意义。他将“刀”“笔”作统一观,在孙伯翔营构的北碑结构中每一字都成为一个高度造型观念的视觉表达。孙先生认为,想学好魏碑书法,首先要对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做到游刃有余。并就魏碑书法中的基本笔画之——“撇”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
 
 
    “撇”的笔法笔势也很多,有长撇、短撇、多重撇、中笔撇、主左撇等。如“史”字的撇叫中笔撇,这种撇可以和悬针竖联系起来,起笔或藏或露。方笔起笔,提笔即顿,徐徐下行,按照竖笔运行接着转笔向左直至收笔,略为上仰,笔尽意回。
 
    再如“秀”字撇较多,是多重撇的范例,其态各异,相互交映。“秀”字第一笔为横侧撇,从右侧方笔切入,立即提笔内旋,再着力撇左于横势,收笔果断力沛。第一撇体现了阳刚之美,也是全字定势的关键,第二撇其势向左下,第三撇其势上仰与全字呼应有致,“秀”字重复之笔,各有其象。
 
 
    再如“八”字,虽然只两笔,空间舒朗,如果将它的神采写出来,则强调用笔之妙,力沛骨强,果断沉实。“八”字的撇以方笔入笔,下笔模侧即顿,有明显的力顿痕迹,接着内旋下行,全撇用笔方厚,粗细变化不大,收笔自然,捺笔尤为切金断玉,使“八”字疏而不调,神采灵动,笔法呈跳跃之美。
 
  “应(應)”字左藏为主笔撇,全字多藏锋之笔,由于笔中见骨,其神自出。“应(應)”字又是书家性情之笔的典型,全字每笔皆出于随意,点随意,横随意,第三笔主笔撇更随意,似乎有些任情恣性之意,但又不失法度。撇先起后伏,再起再伏,收笔随意,似上仰又似平钩,右部密画紧结,镇密中又见空灵自然,再加碑版的剥泐斑痕,天成之美,美不胜收。
 
 
 
   “金”字的用属于比较方雄厚重的字例,尤其以撇笔为最重。撇最长成为全字的主笔,以其方厚斜侧之象定全局。临写时要下笔果断,气充力沛,有驾驭笔的能力,有定能写好的信心。同时不怕写坏,不惜纸张,更不要先以我代古人。比如临写这个“金”字,撇以方侧横擎之力起笔。
 
     古人将第一笔以撇为主定势,我们也要如此。起笔有顿力,连续动作既而提毫转内,由侧转中,即中锋运行,笔毫铺开着力,这样既有外拓之刚又有内涵之神。但是须知实若死就错实而活方是真谛。“金”的撇收笔也是力收而自然,节奏之笔清晰可见。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他67岁行书《山上帖》(高清大图)

下一篇:明代王宠小楷书法《石湖八绝句》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