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一点一画皆文章——孙伯翔笔下的“捺”

时间: 2020-04-23
标签:


      魏碑书体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突出,所谓突出是指方笔方雄,圆笔圆浑,两者相比较起来反差极大。所谓方笔多主方,但并非笔笔皆方;圆笔多主圆,也并非笔笔皆圆。
 
   
      但是,由于经典碑帖的创作年代都较为久远,多有残缺污损,加之大多由金石传拓而来,无论是点画的起笔、行笔或是收笔,还是结构的穿插组合,用毛笔较难展现出来。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现年86岁的孙伯翔先生作为当代北碑巨匠,其魏碑创作在当代碑学领域具有创造性启蒙意义。他将“刀”“笔”作统一观,在孙伯翔营构的北碑结构中每一字都成为一个高度造型观念的视觉表达。孙先生认为,想学好魏碑书法,首先要对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做到游刃有余。并就魏碑书法中的基本笔画之——“捺”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
 
 
     “捺”笔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斜捺,一种是平捺。斜捺常与左撇相关组字,平捺常与底横同义,起地载作用。比如在《张猛龙碑》中的捺笔,善变多姿,还有方笔捺,圆笔捺,长短捺,反向捺,以点代捺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临写时细读细察。
 
     现在,剖析一下波磔方笔捺,如“八”字。“八”字的捺与撇同以方笔的刚毅之气完成,一气呵成。捺的起笔横擎,内转后著力下行向右,至转处著力领笔,起磔角捺出,至收笔处,屏住呼吸,毫芒下捩。要首先认识它,再反复地临写,“大“字的撩笔法笔势也是方笔捺,只是写得随意,磔角柔和,捺势也较长。
 
 
     从《张猛龙碑》的主体上说,正与方笔最磔捺形成明显反差,这种反差一方一圆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方笔主顿,圆笔主提,在点、线的运用上都是个道理,如果说磔角著力又下捩内旋的方笔难写,那么瘦而圆浑,圆浑之中又见方笔的圆笔就更难写,这种圆笔捺从一入笔就得提,提的同时又得按(顿),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把握起来确实是一种腕力巧妙运用的高难动作。这巧妙的提按相间的关系是什么?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行笔圆浑以慢为主,涩行之笔自会直斜而不死滞,关键在于它的顿捺和收笔。笔行至捺部同样需要顿笔,这种顿可以叫就势(捺出来)而顿,顿时笔毫散开,提笔笔毫内聚。
 
 
     “琼(瓊)”字的捺是个反向捺,这种捺法不多,是《张猛龙碑》书体中变化多姿的又一特殊典型。这个字也是多撇的字例,字的每一笔皆为上倾之势,为了稳定重心用反向捺下捩而定全局,其匠心安排何其妙哉!按一般规律,或直斜,或上仰捺笔平出,而此捺入笔就反方向呈弧俯,直至波磔仍为捩势,给人以遐想。清人赵之谦邓石如等大家多有此笔。学碑临字写古人,从古人处承接气息,这是必然的道理。
 
 
    再比如“之”字是平磔捺笔,是方笔捺。“之”字从点开始就气沛力足,几乎俯仰迂回一气而成,最后主笔方笔先伏后起,再起再伏,再起之处顿出磔角,至收笔时又以平伏之势完成全画。而“延”字的平捺比“之”字起伏平捺要难得多,看似平直实则内含波磔,从点到斜竖至捺是连续动作,以刚毅之笔写出它的清劲干脆的效果,好似一叶小舟荡漾于湖波之中。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帝王之师"徐善述书法墨迹

下一篇:《兰亭序》中被涂改的字,竟藏着王羲之的秘法!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