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陶古、覃日群焦墨山水 人物作品赏析

时间: 2020-05-07
标签:



艺 术 家   陶 古
       简 介       
陶古,原名,陶勇。字,子谋,恒馨。号,侃庐,圆谋,六鼒,恣翁。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楹联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人民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影像网顾问,中国一道书画院院长助理,北京翰霖轩书画院院长。
 
 ◆  陶 古 作 品  ◆ 
 










 
* 陶古.异军突起的焦墨山水艺术家 *
文 / 丹青居士
 
      我和陶古素未谋面,知道陶古,还是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培童先生发给我的一篇文评而知道当代焦墨大家陶古的。关于这一点,我还是很感谢马培童先生,是他扩展了我的焦墨视野,让我又有机会见识中国另一种焦墨艺术风格,另一方俊逸的焦墨艺术天地。坦率的说,在不用水的情况下,将焦墨山水写成清新雅致的画面是十分艰难的,而陶古先生的焦墨山水作品,“眉清目秀,俊逸清朗”。这种风格在当今中国焦墨山水画坛,并不多见,足以显示陶古先生驾驭“黑色之王”的特殊能力。
 
      陶古说“我的绘画在似于不似之间,一切都是写意的”。“似于不似之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白石老人的解释,“绝似与绝不似”都不是中国画。那么陶古的“似于不似”之间的东西就是“象”,是一种“忘记形骸”的“得意”的一种“象”,而不是有具体“形骸”的“相和像”。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味”象,“澄怀味象”。一种清澄纯净的情怀,一种关于生命境界之美的咀嚼和化育。
 
      会之有元
      中国古代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上说:“夫画,……穷深变,测幽微……”。相较于张彦远的画论,从本原上说,陶古的“似于不似”和“玄幻”与张彦远的“穷神变,测幽微”是一种传承。追溯既往,陶古这种充满玄幻,似于不似之间的写意来自中国历代先贤的伟大智慧。
 
      “让中国画充满玄机,给你奇妙的幻觉”。陶古常以“玄幻”“玄机”“幻觉”“奇妙”论画。这让我想起2400多年前的老子的“众妙之门”,那是万般奥妙的源头。那是一种“虚无”与“实有”二者辩证关系的法门,是揣摩、端倪万物奥妙与踪迹的不二法门。老子说:虚无和实有二者同出一源,玄之又玄。老子是“玄”的鼻祖。由此关联陶古先生的“似于不似之间”的“玄机”与“奇妙”,可谓“会之有元”。
 
      愚公移山与辩证法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陶古先生经典作品之一,他以历史传说为题材,以线造型,通过画面的“高山仰止”,让太行王屋雄伟,厚重、高大、险峻。奇思妙想的是,陶古将一组房舍经营于山巅之上,然后沿山势画出一条石阶小径。仔细回味,这条石径弥漫着岁月风尘。而位于高山之巅的石屋草舍,有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登绝顶,我为一峰”的内涵。或许这是陶古经营高山房舍的用意之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沿画面往下看,山脚下一片开阔,阡陌纵横,房舍散落其间。生长于村间小路及房前屋后的林木,疏朗,清旷,暗含玄机。这是李成山水诀中典型的山水画构图。山水相上说,这样的构图最利于种群繁衍生息。画史记载,李成徒子徒孙甚多。李成山水诀有“谶”,暗合易学。
 
      实际上《愚公移山》本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优秀成果。它通过“愚公”与“智叟”的问答,阐释了不同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哲学上说愚公移山故事也是辩证法的故事。老子《道德经》核心价值观是“无为而无不为”。从另一种角度看“无为而无不为”也是关于辩证法的学说。“无为”是不图名利,默默做事。“无不为”是站在道德的高点之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愚公”及其子孙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传承的是淡泊名利,一心做事,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至今受到中华民族的推崇。而所谓“智叟”不过是坐而论道,短视的愚者而已。“智者”与“愚公”相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档次上。无欲则刚,“山登绝顶我为一峰”。所以在陶古的笔下,“愚公”及儿孙最终住在“道德”的山巅。而“智叟”当然被“一览众山小了”。
 
      陶古《愚公移山的故事》即是一幅险峻,伟岸,清秀的焦墨山水画,也是一幅充满辩证法味道的文化图腾。
      有相皆虚妄.写意即禅境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记得有一座寺院山门有联云:“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将陶古的“似于不似之间的‘写意’”,一种充满玄幻、玄机变化的写意与“诸相非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关联到一起,是不是很有“佛意”。
 
 
      从微信中得知,陶古先生有时与北京的大德高僧在一起参禅论画。其精品《浪花淘尽英雄》《佛光普照》的背后泛起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博大精深的禅的积淀。
      《浪花淘尽英雄》内涵就是“诸相非相”,从画面这个“相”中,看看“非相”。明代文学家杨慎充军途中,见渔樵问答,击案作歌。掀起心中波澜。人生不过瞬间,由庙堂之高,跌为囚徒。抚今追昔,回味反思,想一想自己心中执著那份帝王家的“相”,岂不是“有相皆虚妄”吗?“是非成败转头空”。表面看,《浪花淘尽英雄》是画杨慎历经劫难,回味反思的故事。实际上陶古通过《浪花淘尽英雄》是在表现一种变与不变的人生悟性。陶古的“我的绘画在似于不似之间,一切都是写意的”。所写的意,泛起“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的禅境。
 
 
      眉清目秀的线.异军突起
      我观陶古的焦墨山水作品,第一感觉就是画面的干净清雅。我私下里与身边的画家研究陶古的焦墨山水。一个共同感觉,就是他的画作清洁、素雅,打比喻说,陶古的焦墨画,象一位纯洁少女,对着清澈的溪水顾盼。
 
      《中麓画品》提出的几种笔法。其中有“清笔法”和“活笔法”、“润笔法”。从陶古的作品看,清雅、淡雅、俊逸是陶古作品的根本风格。也是陶古对“清笔法”简洁干净,虚实分明特征的用笔解读。因为是焦墨山水,所以用笔决定墨色层次,决定画面气韵。陶古的笔法轻灵俊秀,所以画面整体干净、清雅、清纯。从市面上流传的有关陶古的几幅画看,感觉陶古在画画时,善于运用“活笔法”。笔势飞动,忽聚忽散。“活笔法”是焦墨画面产生淡雅、清净效果的前提条件之一。陶古用笔,举重若轻,精湛纯熟,所以焦墨层次变化清雅,秀逸。从山林水泽看,显然陶古在疾徐、提按、顿挫、刚柔、聚散上强调和谐分配笔力,所以皴擦点线,时而繁密,时而疏朗,聚散有致。画面细腻清秀,含滋华润。
 
      读一部分陶古的焦墨山水作品,最令人称奇的还是他“眉清目秀”的线。眉清目秀的线是陶古焦墨山水的主要风格。
这眉清目秀的线是怎么来的呢,观赏陶古先生几幅经典焦墨山水。感觉陶古在笔法上,有独到之处。首先用笔不是“金刚杵”,可能是以一管细笔,勾皴擦点。这样的笔触,会生出俊逸清朗的线姿。当然也存在大笔勾线,举重若轻的可能。其次笔尖蘸墨少许,以适合自己风格为主,让线条显得丝丝淡淡,素雅洁净,让干焦墨线,变得“驯服”“听话”。第三,行笔速度节奏适宜,快,翩若惊鸿,似有踏雪无痕之感。慢,舒缓稳健,踏踏实实,有俊朗雄健之意。第四,观赏陶古先生的作品,还有一点值得欣赏,即陶古的焦墨山水画,用线的几率高于皴擦。我这里所说的用线是指相对短皴来说稍长一点的线。观察焦墨山水的山石肌理和树木草蔓,以线造型居多,有时他的点法都有写线的姿态。显示画家对用线的绝对自信。一般来说焦墨山水,固然特别重视用线,但渴笔皴擦和逆锋皴擦以及点的妙用,被焦墨画家广泛采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染”的效果,画面浑然天成。陶古用线似乎并未遵循此道。他对于用线情有独钟,或许与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密切相关。
 
      墨从笔出。陶古将用笔与墨色层次的因果关系掌握的驾轻就熟。他在最为简练的色度范围内让自己的作品,产生较为丰富的写意效果。可见其“运笔质量”之高,在当今鲜见。
陶古先生通过驾轻就熟,流畅清逸的用笔,让线条眉清目秀,俊逸晴朗。让画面精微、含蓄、浑然、内涵丰富。画以载道,一扫焦黑死气。
 
      在微信上与陶古交流,陶古激情豪爽,蓬勃恣意。从作品中看,却又静雅素淡,相比之下,判若两人。由此可见,先生是外方而内圆,外拙而内精,外动而内静,绵里藏针,胆大心细的焦墨艺术家。
      环顾当代,说陶古是重量级焦墨山水画家,并非空穴来风。陶古以其眉清目秀、俊逸清朗的焦墨山水风格和较为深邃的画作内涵驰骋当今画坛,是异军突起,不可不察也。
 
丹青居士
2019.6.11
 
艺 术 家  覃 日 群
   简 介   
覃日群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西南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特聘画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朱曜奎油画高级研修班导师; 
中国商业飞机制造厂(C919)工会美术顾问;
现居北京。
 
多幅油画及焦墨作品被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各地藏家收藏。
出版有《覃日群版画集》《覃日群油画集》《覃日群焦墨人物画集》。
 
1987年,版画作品《雄 关》获国家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协颁发的”全国优秀作品奖”;
1987年10月该作品又荣获自治区政府、区文化厅颁发的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
1989年,版画作品《老根》入选 第六届全国美展;
1992年,版画作品《归巢》入选全国版画精品邀请展;
1995年,版画《岁月悠悠》入选加 中国当代版画展;
1996年,版画作品《岁月悠悠》 入选 第七届全国美展;
2009年7月油画作品《雨过天晴》“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广西)获 “优秀奖”;
2009年10月油画作品《涛声远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美术展”(广西)获 “优秀奖”;
2010年12月,油画作品《天 边》参加法国卢浮宫艺术展,并荣获“银奖”;
2015年,国画作品《天路》参加全国首届“我爱丹青”中国画美展;
2018年9月,焦墨画《雪域圣民》入选“时代墨韵”全国名家美术作品邀请展。
2019年8月,焦墨画《丹青巨擘》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展并荣获“优秀作品”(广西)
 
视频专题片:
2017年,山东威海电视台拍摄制作专题片《彩笔生花》并播出;
2017年,徐悲鸿文化交流中心拍摄制作专题片《西域问道》,
 
 ◆  覃 日 群 作 品 ◆ 












 
澄明无滓玉汝于成
 ——读覃日群青藏风情人物画
 
      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地壳运动,海底隆起,昆仑横空出世,飞起玉龙;珠峰睥睨宇内,唯我独尊,于是青藏生焉!其地苦寂,气蕴玄秘,古刹经幡,与世迥异;其民淳厚,古风旷烈,敬天向善,而天人对话,一直是雪域永恒的命题,覃日群的画笔,多了一层哲学的深度。
 
      质而言之,覃日群不是在绘画,他是用笔墨在记录、寻找和救赎絜诚的灵魂,他的焦墨回环设问,辩证地指向悠远的历史、生命的原初,在画面的浑朴里,他叩问的是天人和合,平淡肃然,充满慈悲和静穆。强烈视觉与情感旋律,仪式般突出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的悲与喜、寂寞与生机、传统与新生、个人与族群的意义。这种诗性的结构,平实的记录,其艺术张力在展现雄浑的同时,把思考凝集于可触摸的雕塑感之中。
 
      这种宗教般的语言,给深沉的焦墨平添上了纯净,形成了覃日群的美学语言,这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都出离了的艺术审美性。焦墨法,肇自远古彩陶,晋唐以还,山水画家,多以焦墨勾边,到最讲究笔墨的元代,连王蒙这样的名家亦偶以焦墨作画。明代程邃更是以焦墨著称,淋漓如黄宾虹多有枯笔,画风浑厚华滋,浓郁深沉。至画家张仃,焦墨山水独树一帜。作为最古老难度也最大的画法,焦墨的雄强刚健与墨线造型的书写性,营造的是一种精神骨力。在貌似单纯的点、线、面里,除了功力之外,还须果敢的自信与清醒的判断。
 
      这种以焦墨为骨的人物画内涵和难度,远超宣纸素描,纯粹依靠画家理性的布局能力、技术上的掌控能力、作画过程中的激情控制能力。覃日群把中国画的“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用干涩、粗犷的焦墨,表达一种力量,一种苦涩,一种大气。他的作品有强烈的体面感,以顿挫、飞白、粗细来尽物精微,画中人物呼之欲出。线面之间,对立而相融,凝重而空灵。从构图、布局、意境、笔墨来看,他的作品中诸多笔墨并不是从画谱中来,而是从写生中直接汲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愈简愈朴,愈接近本体愈难。经年的苦心孤诣,覃日群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无论点染、皴擦或扫搓,朴拙老辣却不见涩滞,备极华滋。他的作品,使我们将色彩世界里的兴奋和迷茫化为理性的沉思,去直面人生。在沉雄的笔墨记忆里,是悟道,是天问,也是艺术本体的回归。

 
  师 曾林军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小字写好了,越看越有味道

下一篇:启功书法题跋文徵明自作诗卷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