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取古人法 今人意,成自家流派

时间: 2020-07-02
标签:


    有人说,魏碑从唐代以后被文人书法所遮蔽,人们对碑的认识充满了误读,至清代碑学兴起,魏碑才广为人知。首先我认为不是误读,应该说是耽误了整个北魏时期的书法,说把它束之高阁,这是“台词”。而事实是踩在地下,根本就没重视!这个还得从魏碑的历史说起。
 

 
     魏碑是从南北朝开始出现的,南朝宋、齐、梁、陈是一块,北方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年号不太多,持续时间也不太长,一共一百多年,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基本就是政治动荡。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占领了整个北方,为了强化统治权威,北魏孝文帝提出要与汉文化相结合。我觉得魏碑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北朝书法堪称“勇士”,这“勇士”的遗风影响着唐宋,慕“外”文化意识又充实了本民族文化。北魏书法由隶而始,入楷而终。我认为,魏碑本身是不成熟的。正是它的不成熟,这才有了可开采的空间,也就是它的“矿藏性”。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我对中国书法的酷爱,对书法的挖掘是无休止的。做人要诚实笃厚,作书要有“贼心贼胆”,两者并不矛盾。我把书法,特别是魏碑一直作为一个宝藏,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任凭你的头脑、灵性去挖掘、去汲取。我常常把我想得很天真,我就像一个平常的“小偷”,钻到宝藏里偷东西。好比说,我说芝麻开门吧、芝麻开门了,我就背个口袋进去了,进去就得赶紧吃点。吃得差不多了就赶紧出来,不然芝麻关门出不来就死了,我就是这样。所以说,北碑所处的那个时期,一来是它的年代不是太长,二来它影响太大了。

 
    真实地来说,北碑成功率高的字不多,大都是不成熟的字。北碑成功的字,就是数得过来的这些造像、碑砚和墓志。其他的也都是随意的,也有以刀代笔的。有些无名的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或者刑徒砖、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相当多。更多的是可以取意,悟其天趣,但不可以作为唯一的法源。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入,这个道理似乎都承认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们讲的从古入手,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法则深学,不是任何一种可以作为法源。学隶书的只取汉简为法,不临《礼器》《曹全》《张迁》讲名碑,学魏碑的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为宗,虽是学古,却是歧途。

 
    学书有源、流之分,我们当以学源为主,先人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就碑学而论,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他们的成功在于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学书从源头学起,有为之士再辟流。如果学魏碑只取赵之谦或康有为,学隶书的以邓石如为法,舍其源而学其流,不是上乘之见。
 
    作为法帖的学习,更需要认真而谨慎的选择,比如造像类的《始平公造像》等龙门十二品,碑如《张猛龙》《西峡颂》《石门铭》,或是山东的云峰山石刻,这个都可以作为法书来学。所以,选择道路、认准道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纵向取占,横向取今;取古人法、取今人意。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米芾能成大师,得感谢这次特别的经历!

下一篇:难得一见的唐人小楷!敦煌遗书,稀世珍品!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