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臻于清凉,不殁则求

时间: 2020-07-09
标签:


      “我今年八十多了,光写字就写七十年了。我是从爱好走向职业,就是平生就喜欢它。最后在这个社会的大空间里头,又允许我发挥,所以我走上职业的道路。一辈子没有辍过笔,没有离开过纸墨笔砚。
 
     艺术,一个人只要精通一样就不容易了。所以说我寄希望你们青年人,不在困难面前跌倒,跌倒也能爬起来,艺术为展翼,一生莫离群。有了这方面的爱好追求,还得坚持。艺术是没有终结的,书法的宗旨、目标是“学古人、求经典”,然后再发挥自己的优点。哪一个碑哪一个帖适合你,你一直要追求到底,然后才能走出个人的道路。
 
     艺术都是往前运动的,往前发展的。我们追求经典、追求古人,我们要尊敬古人,但不要迷信古人。所以说就叫写出我们自己的风格来,我们的风格既有古又有新,古就是传统,新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一个的经典都得学到手,融合百家、形成自己。
 
     我的东西就是以朴茂为主,年轻时候都是方雄为主,然后再灵动,然后再圆润,然后再清凉,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东西。”

——孙伯翔
 
  孙伯翔作品
 
我对中国汉字的酷爱,对书法的挖掘是无休止的!
 
    创新是什么?忽然一个载体,或者一个形态出现了,这叫创。在旧有的事物上有新发展,这不叫创新,而是出新。对一个词的解释往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的理解,一种是真正的词义。两者之间的距离,足可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兴趣,老年人最想干的事情,都适合我干。第一,我的生活是不闲的;第二,我的身心是不累的。我现在不能说是日落而息,但是仍然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每天吃完早点我就开始干活,这不叫创作。我也不喜欢创新这个词。
 
 
     现在文学艺术家都喜欢说创新。我为什么对这两个字不感兴趣?我认为创是从来没有的。忽然一个载体,或者一个形态出现了,这叫创。文学艺术,书画这方面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赞同毛泽东的那句话,“推陈出新”。出新是对的,创新是不对的。
 
     人生最大的兴趣就是酷爱,就是信仰、使命。兴趣、酷爱、信仰、使命使你一辈子不荒废。我养生一不狂妄、二不锻炼。我养生的方法是不锻炼、不去锻炼。累了出去放放风,回来工作;累了我看一会儿电视,看电视我也是有所选择的。儿女孝顺、老友交流、弟子往还,这是我每天的活动。除了朋友来就是学生来,要不就是儿女在一块儿说说笑笑,达到一种和谐的气氛。我希望这样的生活能一直持续到我该回去,撒笔闭眼的时候,这是我最好的期盼。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你追求的东西一直陪伴着你的一生,你就成功了。这是我生活这么大岁数的体验。从酷爱到有兴趣,从有兴趣到追求,从追求到事业,从事业到安身立命,这是我一生的过程。书法是我一生的追求,最后也是我完成一生的事业。这已经不是我的兴趣了,是我的事业。
 
 
     学习书法一般都有老师,我也有老师,除了活人的老师外,还有两个不可离开的老师,一个老师是经典,另一个老师是大自然。从经典来说,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经典而来。这种经典让你成年累月,矢志不移,闻鸡起舞,让你把经典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东西。第二,必须把大自然、社会文化、自然社会现象都包揽在你的眼中。每个字、每个画都看成是生灵、生命。它是有生命力、有语言的,它都是立体的,这就是书法的真谛,也可以叫书法的艺术。离开这个是不行的。所以,悟是第一的,读是第二的,写才是第三的。
 
    我是写魏碑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写魏碑是不妥当的。我后来吸收了唐、宋、明、清,特别是宋、明的东西揉进去,使它变成从方正走到方雄,从方雄走到精神飞动,从精神飞动变得温润,从温润走到清凉。这是我学术一生的追求。我最后的目的要把字写的清凉、透彻、玲珑、剔透。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北魏书法《杨大眼造像记》方峻庄重

下一篇:书法格调,看线条质量!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