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初中海
(此文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全年
1——12期扉页所刊12篇文之一)
云堂优钵,佛堂禅房莲花之谓也,以喻佛之本净妙心。
云堂优钵影入画,以譬晚明董文敏之禅画与画禅也。
书载陈眉公称,思白董公独好参曹洞禅,精于玄于禅,专擅以禅论画以禅评画,是谓禅画。
而董公之山水,天姿幽雅,超逸出尘,笔致柔润,墨色雅洁,安祥纯净,虚和空灵,正是返观自视明心见性之作,画意禅意,水月相涵,是谓画禅。
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叫染尘埃。
此乃禅之北宗之“渐修”也。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即禅之南宗之“顿悟”也。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名见史册者,率多幼即聪慧,天姿过人,不唯文章词翰,既于书画者,运腕挥洒,逸笔草草,只为胸中逸气耳,笔墨之昧追求天成自然之风神韶致。故于禅之南宗,当然是特有会心宛然如逢幽人如见道心矣。而董公文敏,锦心绣口,尤能深入堂奥。《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字字珠玑,可谓空谷足音,遗响至今兮!
董文敏云: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再云: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
又云: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李昭道一派)殊不可学,譬之禅定积劫方思,不可与俗人道。
“何如信手拈得来,坐对千峰峰自在”,石溪自语三也。
石溪之山水,遥接五代巨然衣钵,法嗣元代黄公望、王蒙,画境幽深郁茂,笔墨老辣劲健,其荒率苍莽之风致,沉着痛快之气韵,高古清逸,正所谓蒲团之上禅悟之后心迹高远眼光透亮之所作也哉!
禅林曾有一位老僧,自云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则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三般见解,其中玄妙可与石溪相视一笑也。
终日看山如坐禅。
高僧前贤是从禅理悟出画理,吾辈作画可从画意参出禅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