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北碑书法的“理”

时间: 2020-09-10
标签:


如果说对“法”的强攻是孙伯翔先生成功的首要因素,那么对“理”的善悟则是其能够取得大成的关键。
 
用北碑的精神,将自己的作品写成钢铸的、铁打的,并且极具毛笔的书写性和艺术性,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高难度技术系数,在既能强攻又能善悟的孙先生笔下终于成功完成了。单就将北碑的刀砍斧劈还原到书写性这一点,许多书家都做过努力,但是,比较起来,以孙先生做得最为彻底、最为明白而又最为超脱。
 
孙伯翔书法作品
 
且看孙伯翔先生对北碑笔法的清醒认知:“我写了将近十年的《始平公造像》,我在那儿把根扎了又扎,而且扎一次有一次的体会:刻工只能刻其表,那里面的东西他是绝对刻不出来的。《始平公造像》方中有厚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刻工没法代替。朱义章绝对是一个书法高手,这点我敢肯定。《龙门二十品》中的前四品主要成分是书家的功夫而不是刻工的技术。现代刘海粟、沙孟海等先生也说是刻工所为,这点我坚决不同意。”
 
孙先生对魏碑笔法的认识,能够不外惑其表、内迷其理,并且敢于打破陈见将“刀”、“笔”作统一观,是其十分高明之处。姜寿田先生在《北碑巨匠一孙伯翔论》一文中指出:“无刀固然无魏碑,而将魏碑笔法全部视为刀法所成也属大谬。”关于这一点,在出土的北魏写经及公元6世纪(与北碑同一时期)的高昌墓砖墨迹中可以得到确切的证明。前人赵之谦、李瑞清为魏碑的所谓刀刻方笔所迷惑而描头画角,单薄刻板其表,进而丧失笔法真谛的弊端,在孙伯翔刀笔相师、八面出锋、万毫齐力的挥运中,已消失殆尽,北碑笔法由此被赋予了勃勃生机。
 
孙伯翔书法作品
 
孙伯翔的明“理”不仅表现在其对北碑笔法的真正领悟和融通上,还表现在对北碑结体造型的真正继承和突破上。孙先生所临《始平公造像》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结体放大至无数倍每字近三尺见方,笔法斩钉截铁,巍巍乎屹立于中国美术馆的整面墙壁上,如铜墙铁壁,令人震撼!他的这种继承式突破的临帖法,类似于明清大家王铎、傅山将二王行草书手札意临成八尺、丈二的做法,不过他是将楷书尤其是方笔楷书临写成这么大的长篇巨制,而且结字准确、笔法到位、风神毕现。
 
笔墨当随时代。孙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人共鸣,是因为他的字在造型上能够融入时尚色彩,这是因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美结出的硕果。比如他曾对书法爱好者讲女人身穿蝙蝠衫,下着紧身裤,就很美嘛,这种美怎么不可以用到书法的造型上去呢?他的某些字在统一中求变化时,就有这种美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孙先生的传统功力而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为孙先生的“与时俱进”明“理”善悟而击掌。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书画的美,可以穿透灵魂...

下一篇:学习行书有诀窍,用笔特点要记牢!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