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初中海 · 一道读倪画谭(二)

时间: 2021-03-09
标签:



文/初中海
 
    今日《初中海 · 一道读倪画谭》为第二期,第一期发出后,受到许多书画爱好者的喜爱,今日特为大家追加,大家持续关注哦!
 
8)一道读倪画谭
元代四大家中,倪云林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其山水之境界是惜墨如金,简素如梅。而王蒙是表现主义者,其山水之境界是天风海雨繁密如织。因此,在用笔上,倪云林如同武侠之中的世外高隐,举重若轻,化万钧之力于轻描淡写之中。王蒙的用笔,则是人世间的王侯将相,笔力至重若西楚霸王之扛鼎,一招一式皆是叱诧风云。道公以为,学王者,有径可遵。学倪迂,无迹可寻。
 
 
9)一道读倪画谭
倪迂之雅,在于其高逸,在于其萧疏荒寒之境,在于其古淡天真之风,在于其若淡若疏之笔,在于其惜墨如金之墨,而更在于其心性的一片"清凉"。倪迂的一生,从豪门清贵而至江湖漂泊,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生的富贵贫穷,人生的潇洒困顿,几乎一一亲历,然而,他有一句诗——"世情如火心如水",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做到?明清之时,学习倪迂的画家不知有多少,然而大多数是学虎成猫了,唯一例外的就是弘仁法师。其二人,不仅仅是笔墨更是山水之意境之神似,而究去本源,应该是他们的"心"彼此相通也。道公一叹,当时知我者何人也?
 
 
10)一道读倪画谭
"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云林子的江湖漂泊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开始了。然而,这样闲云野鹤清净洒脱的背后,失去了长兄依靠的云林子,不仅内心深处有凄慌,也无法逃避现实中的悲苦——穷困,而至于在至正十五年(1355)锒铛入狱,"彼苛者虎",就是他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伤的"呼号"。曹公雪芹在《石头记》的开篇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倪迂,品其意,解其心者,惟清晨之道公也。
 
 
11)一道读倪画谭
倪迂的山水,最典型的个人艺术特征是"一河两岸"的构图,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中"计白以当黑"的最经典的体现和最完美的诠释。然而,倪迂的"一河两岸",绝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上的"计白当黑""以虚为实",而是他的内心世界中所充盈的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为"。画面中,近景的两三枯树一处空亭,中景的一望无际湖水,远景的隐隐青山,首先是他对于天造地化的大自然万千景象的一种高度"提纯"和"凝炼",同时更是他非常纯净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所以,  倪迂的山水,可以令"智者息心,力者丧气",可以我辈世俗中人心平气和。如果红尘之中,人人都能心平气和,社会必然越来越和谐,这就是他的社会审美功能。其实,艺术与人类的生活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12)一道读倪画谭
倪画不可学,这几乎是后世画坛的通识,以明人沈周之学养之造诣尚不能也,何况他人乎?以道公看来,并非倪画不可学,世上任何技艺皆可学之,乃倪迂之心不可学也。庄子因为"以天下为沉浊",所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倪迂正是如此一位通过不断之精神修养,而实现了对于世事纷纭的一种彻底超脱,从而最终达到了一种个人主体精神之绝对自由,即如同庄子之"逍遥游"。沈周做不到,其它后人更是做不到,因此倪迂不可学也。当然,渐江师乃唯一之例外也。
 
 
13)一道读倪画谭
道公夜里读倪,史载,倪迂某一天灯下写竹,画毕"諦视良久"全不似竹,倪迂哈哈大笑"傲然"说到,"全不似处乃佳耳",因为我就是"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并非要真的画窗外的竹子。试问,倪迂胸中的逸气为何也?在他的一幅墨竹中有这样一首自题——"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夕久,春鸟声关关",由此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云林子的逸气,就是来自他的不追名逐利的平常心,因为他明白自己灵魂的需求,所以"候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平常心,真好!
 
 
14)一道读倪画谭
野史记载,渐江师对云林之痴迷。一日,去同乡吴姓朋友家,得观云林真迹,心中深爱之,无奈家甚贫。只好装病,在朋友家一住就是半年,日日夜夜观云林之手迹,心中笔下都有大得。自此以后,画风为之一变,所作黄山之景虽然笔墨与经营位置自有个性,但神契于倪师"天真幽淡"之趣。倪迂讲,"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一个"逸"字,自古以来,最容易从口出,然而又最难植根于心。倪迂,40岁之前,过着一种博览群书风雅名士的生活,而后因为无奈而散尽家财"屏虑释累,黄冠野服,蜉蝣湖山之间"。无论于哪一种生活状态之中,倪迂或者是与世无争或者是逆来顺受,总之,均是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心态。其人乃逸民也,其心皆蓄逸气也,是故其画必逸品也。渐江师其人其心与倪迂有甚合,所以成为画史上最不似倪迂而又最神契倪迂的一位奇才。不仅宾虹翁极赞之,道公亦是仰慕至极。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祝枝山 行书《跋祖师卷》(高清大图)

下一篇:书法十大行规,不可不知,不可不晓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