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 · 人贵风骨,艺写天真

时间: 2021-04-01
标签:


 生活中的美与丑,当然是存在的。不过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很难说谁是谁非。我是上点岁数的人了,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生活中的美首先是说人,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中国的习惯首先要讲“德”,把“德”看得很重。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都是这个意思。
    再一个,要讲“正”。所谓“正”,指形端表正,路走得正,立身立得正,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歪门邪道的事。这是就伦理道德方面说的。至于山水、事物、人的美丑,这方面更复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一个人,怎样看待他的美丑,肯定是一个人一个看法。甚至描述美的词,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俊俏、美丽、漂亮,新词都用“靓”、“酷”了,真是应时而生。
 

 
     再比如歌曲,我还是喜欢过去的歌,那种朴实的、庄重的、有山林气息的、有田野气息的歌,现在年轻歌手唱的,且不说别的,先把头发弄直起来,我就很难说是美还是不美。我喜欢的歌,喜欢的演员,现在几乎看不到了,那些老歌、民歌,现在电视上很少了。现在一打开电视机,就是蹦啊、跳啊、吵啊、闹啊、耍贫嘴啊,台下还一个人举一个亮棍,从你的角度看你不喜欢,但年轻人喜欢。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生活中的美有相对的一面。如果回到人,回到伦理道德,则人的品质有善良、正直、勤劳,这样的品质我是永远喜欢的,我也会敬佩、效仿这种人。有一次我在电视台做嘉宾,谈到文字的实用性,我说中国人、中华民族是方正的,庭院是方正的、屋宇是方正的,人立身处世,要朴实端方,写字也要方方正正。我也不怕得罪年轻人,现在明星大腕的签字,我觉得受不了,看不惯,他们总是撇外文,都签出花儿来了。从书法的用度看不下去,但有什么办法?可能这就是“酷”,就是“靓。这样下去,恐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丢了。

 
 
    至于我自己的学书道路和追求,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縭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我有一首小诗:“平生乐书道,匆匆六十春。何畛碑与帖,唯求清凉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怀素与张旭,到底谁才是中国的“草圣”?

下一篇:李可染: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