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临书体会

时间: 2021-04-08
标签:


孙伯翔:临书体会(节选)
 
   我是写魏碑的。 在年轻的时候起步练习写唐碑, 这对我走入书法艺术的门径很有益处。 后来由于自己的偏爱, 逐渐转入写魏碑,开始就临写《张猛龙碑》, 作为一个单元写了几年, 随后临写著名的墓志, 接着转向龙门方笔, 再由龙门转向圆笔的云峰石刻, 就这样寻寻觅觅在魏碑瀚海里游戈了大半生。
 

 
    临习书法和临习中国画又不一样。 学国画, 一种方法是临习前人的名画, 另一种方法是依据大自然的具象来学习。 临写书法, 则可直取前人的碑帖,通过临习碑帖逐步加深领悟能力, 久而久之便可以领悟到书法艺术囊括大自然万殊意象之美, 这种深奥的意象美在日后的创作之中更能感受到。
 
 
 怎样临写《张猛龙碑》, 我认为有三点: 一读、 二临、 三领悟。临写一种字体, 首先要读进去, 也就是说心中有字, 手才能写字, 继而是边读边临, 边临边读, 这样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形入神。 临书的道理依然如此, 有庖丁解牛之好, 才有庖丁游刃之精。 察之尚精方能拟之贵似, 拟之贵似方能遗貌取神, 遗貌取神方能达到取古化我的境地, 达到这个境地, 方能厚积薄发, 进入创作。
 
 
  另外对诸如临写碑帖的作业写多大为适宜,用什么笔毫临帖最合适,站着写还是坐着写等问题现在也谈一下。 临帖的字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小,每个字以二寸半到三寸之间最为适宜,如果开始就写得很大,不但浪费纸墨,而且也不容易写好, 经过刻苦的临习,有了长足进步之后, 可以间断地作径尺大小的单字练习,这对临魏碑书体很有必要,可以锻炼腕力,增强胆量,变化气质。
 
 
  临碑帖也好,创作也好,对于毛笔的选择,主要是以自己喜欢为准则,喜欢用就容易出效果,而且长期从事专业书法的人,根据不同的字体随时都可调换。一般地讲临唐碑颜字短锋比较好, 临欧体字和写《张猛龙碑》长锋大楷羊毫比较合适,因为笔毫软,更富有弹力。至于执管的高低,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都说自己最正确,实际高执低执都正确,艺术效果是答案。临写大楷字最好是站起来。悬腕临写,因为站起来俯察全局,更主要的是临大楷字锻炼运用全身力量。从脚至腿、至腰、至臂、至肘、至腕注入毫端,一时恐怕做不到,可以慢慢练习,久而久之就慢慢习惯了。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石涛,被称为“苦瓜和尚”的清初画家

下一篇:本期书籍珍藏榜——旭宇·《江山多娇》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