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王羲之:今天,这道菜是你的了

时间: 2021-06-16
标签:

(明)陈洪绶 王羲之像

兰 亭 盛 宴

文|徐中强

谁人不识王羲之?谁人不知《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写。论文采,清新优美;论书法,遒健飘逸。尤其是书法,历代书界将《兰亭序》奉为极品,赞誉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似清风出袖,又似明月入怀。

于见食垂涎者来说,看《兰亭序》,看见的是一场盛宴。

时在暮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王羲之为首的四十余位达官贵人云集会稽郡山阴城兰亭。兰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环绕着兰亭的是一条清澈湍急的溪流,众人临溪而坐,取来羽觞斟满酒,放羽觞于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便即兴赋诗并饮酒。这般饮酒作乐之法,谓之曲水流觞。

在山野间,草木葳蕤,该翠绿的都翠绿着,该芳香的都芳香着,如此美景,自是少不得美味。那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用了哪些美食,并无记载。却也不着一字,满纸溢香。大抵可以想象,那日宴上,会稽郡一带所有的珍馐美馔应是都有了。四十余人,即使一人携一道佳肴,也足有四十道之多。谈兴浓处,饮酒酣处,总觉美味不够,不打紧,使唤仆人去草木深处采蘑菇,或临溪甩钩钓几尾活鱼,又有善猎的仆人去打几只山鸡野兔,生一堆篝火,要煮的煮了,要烤的烤了,野味香得人忍不住又要多吃几杯酒。

王羲之乘着酒兴,挥毫泼墨,写下“天下行书第一帖”《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

岂止是《兰亭序》?对于一个善书知味之人来说,凡使他胃口大开心怀快然的,他都要提笔记录。比如《裹鮓帖》,3行18字,帖云:“裹鮓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大意是说:我亲爱的朋友啊,裹鮓吃食,味道甚佳,今天送你吃一些;如果你觉得好,还想吃,你可以派人告诉我,我给你再送一些;切记,喜欢就说出来,莫要和我客气。

什么是裹鮓呢?

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鲊,藏鱼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更为详细:“作裹鮓法:脔鱼,洗讫,则盐和糁。十脔为裹,以荷叶裹之,唯厚为佳,穿破则虫入。不复须水浸、镇迮之事。只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叶别有一种香,奇相发起香气,又胜凡鮓,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笼统而言,裹鮓就是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

和王羲之同时代的军事家谢玄,在军务之余最爱垂钓。将军铁骨柔情,每每钓了鱼,总不忘腌鱼制鲊,远寄给他的爱妻。

王羲之和妻子不受别离相思苦,自是不必思虑寄远,但朋友在远方,美味不应自烹独食,要与友共享,美食味更足。于是便有了这《裹鮓帖》。

想这世间,得友如王羲之,也是快哉。

王羲之《裹鮓帖》,赵孟頫临本

宋末元初赵孟頫,书法也了得,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爱玩味古人法帖,自然不会错过王羲之的《裹鮓帖》,今之所传《裹鮓帖》多为赵孟頫的临本。赵孟頫有无做过裹鮓?大抵是有的,爱屋及乌嘛。再则,食了裹鮓,岂不是更知《裹鮓帖》用笔之意?其实,两宋是鲊盛行的时代,制鲊并不限于鱼,飞禽走兽之肉亦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谢张泰伯惠黄雀鲊》一诗,感谢张泰伯送他黄雀鲊。宋人似乎很喜欢制了黄雀鲊送礼,比如北宋权相蔡京,倒台之后遭抄家,竟搜出了整整三间房子的黄雀鲊。谁会认为这些黄雀鲊是蔡京自制?

据说黄雀鲊味道甚美,可惜王羲之少了点实验精神,不曾享用过。

王羲之《奉橘帖》

王羲之吃鱼鲊不忘朋友,吃橘子也不忘。他有个《奉橘帖》,这《奉橘帖》和《裹鮓帖》一样,是送朋友美食时附带的书信。《奉橘帖》云:“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人人都知道,霜降以后的橘子更为甘甜可口,但王羲之等不及霜降,橘子初熟便摘了三百个送朋友,这情分,当真十分珍贵。

倘若上述种种并不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位好吃、善吃的老饕,那么,看官可知,王羲之初入江湖,是一吃成名。

史书上说,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在一个以清谈为风尚的时代,不善言辞的人如何拿得到进入社会主流朋友圈的门票?这不是问题。王羲之的父亲、伯父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大人物的朋友往往也都是大人物,王羲之十三岁时被家人带着去拜访名臣周顗,周顗早就听闻少年王羲之书法造诣了得,有心提携这少年。当时,东晋有道名菜,叫牛心炙,是用牛心做的,普通人难得有口福享用。宴会上,在众多宾客面前,周顗并不先请其他嘉宾动箸,而是将牛心炙端到王羲之面前,高声说:“今天,这道菜是你的了!”众人大惊,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能得大人物赏赐名菜,一餐过后,王羲之也成了大人物。

周顗给王羲之哪里是一道牛心炙呢?所给分明是信心。周顗使他知道,在人间,他是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他应该直起脊梁,昂首挺胸,坦然从容地面对这世界,要说什么就说什么,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使出所有能耐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有些人哪里是不善言辞,无非是心内自信不够,在他开口前,他和世界隔了一层纸,他需要有个人给他力量,和他一起去捅破那层纸。倘若能遇见共同破纸之人,是幸运;倘若不能,人得自己成就自己。

吃了周顗的牛心炙,王羲之浑似倏然被打通任督二脉,从此得了率真自在。

王羲之坦腹东床

王羲之十六岁那年,时任太尉的郗鉴致信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说想在王家子弟中择选个女婿。王导对郗鉴派来的使者说:“我家的孩子们都在东边的厢房里,你自己去挑选吧。”后来,使者回报郗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但一听说我们是来选婿的,大多都显得拘谨不安,只有一个人不太一样,他若无其事地卧在床上,敞着衣衫露着肚子只管在那儿吃东西。”郗鉴拍案大喜:“此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是的,那个袒腹卧东床的正是王羲之。“坦腹东床”“东床快婿”“东床娇客”等成语即出于此。

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却不知,“吃中亦有颜如玉”呀。

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吃牛心炙吃出了名头,东床坦腹吃出了贤妻,他还吃鹅吃出了一笔好字呢。

坊间流传的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很多,其中传说甚广的是:会稽有个孤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此鹅善鸣,但抱到集市上却无人肯买。王羲之听说了,便邀了朋友一起去观赏。听闻大人物要来,老太太急忙杀鹅,用心烹饪,意欲善加款待。王羲之却非为吃鹅而来,是为赏鹅,见鹅已死,悻悻而归,惋惜了一整天。

又有故事说: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见了好喜欢,想拿钱买去。道士不卖。不过,道士又说了,如果王羲之肯为他抄写一卷《道德经》,他愿意以群鹅相赠。这有何难?王羲之欣然写毕,一卷经换一群鹅,赶着鹅回家了。

王羲之为何如此喜爱鹅呢?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多从书法上寻找原因,认为鹅的样子对王羲之的执笔、运笔很有启发。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论述颇有代表性:“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爱鹅是为研习书法,或许有理。但真相更可能是,王羲之爱吃鹅肉。在魏晋,养鹅、吃鹅亦是一种风尚。《本草纲目》记载,鹅肉“甘平无毒”,有“利五脏,解五脏毒,止消渴,补气之功效”。民间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春天的鹅肉尤其好吃,是所谓“春鹅秋雏”。

魏晋之人喜食鹅肉,另有个重要原因,那时人们爱炼丹石服丹药,药石久服生毒,身体发热,伤五脏。而鹅肉能解五脏毒,止消渴,又补气,所以深为时人所重视,列为上品。

这真相是不是令人大跌眼镜?世间所有真相都不好看。

管它呢,重要的是吃得开心。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特赏米芾《离骚经》

下一篇:启功:解散书协,让大家靠真本事吃饭!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