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5 | 标签: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豪爽洒脱,纵情恣肆,于此句中展现。其心胸的豁达开阔,更令后世之人称赞。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王羲之的轶事,小学时就曾学过一个。一日王羲之外出,偶遇一位卖竹扇的老婆婆,老人家看起来上了些年纪,篮子里装着的竹扇,没有任何装饰,极为朴素,无人问津,老婆婆面露焦虑之色。王羲之见状,上前对老人说:“老婆婆,您的竹扇上面,没有任何的装饰,大家肯定不喜欢如此朴素的扇子,要不我给您题几个字上去,这样扇子有了装饰,或许能好卖些呢”。老婆婆并不知王羲之是何人,见他如此热心,便同意了。
随后王羲之在每把竹扇上面都题了字,王羲之写的字龙飞凤舞,老人不理解其中含义,只觉得他写字潦草,不太美观,更担心竹扇卖不出去了。王羲之见状,告诉老婆婆不必慌张,如果有人问起,你就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保证您能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王羲之走后,老婆婆如此照做,果真将竹扇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只是关于王羲之众多轶事典故中的一个,可见在那个年代,王羲之的书法,颇受世人的看重。直到现在,王羲之的墨宝仍然受到世人的追捧。曾有人花5块钱捡漏买到了王羲之的《平安帖》赝品,随后转手拍卖出了3.08亿,这价值翻的可不是一点点。况且这只是一幅赝品,买家却直言自己根本不在意真假,可见王羲之墨宝的珍贵之处。
相比王羲之其他著名的存世作品,《平安帖》的名声并不是很大,《平安帖》中所写不过寥寥41个字,内容也与其他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别。《平安帖》中所记载的事件,更像是自己写给朋友的一封慰问书信。
元、明、清三代,《平安帖》历经多位收藏家之手,在其最后一位收藏家去世后,《平安帖》被收进清内府,随着清朝国门被敲开,众多文物不知所踪,《平安帖》因此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直到近代,《平安帖》才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在一个普通的小摊上,《平安帖》被人拿出来售卖,路过的一个男子被这块不起眼绢布上面的文字吸引了,停下来进行仔细观赏,随后向摊主问价。摊主要价十块,在那个年代,十块钱并不算是小数目,男子与摊主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以五块钱成交。
男子虽不理解绢布上的字迹含义,只觉得这字看来格外优美,或许是古代哪位名家所写,便带回家好好珍藏了起来。时间到了2010年,男子家中经济状况出现问题,他想起了早些年自己从路边买来的那块绢布,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其带到拍卖会上进行拍卖。
拍卖会的工作人员看到这绢布上面的印章与题字时,大为震惊。拍卖会出现王羲之真迹,使得在场人员纷纷沸腾,都想一睹王羲之真迹,更是有人当场放话要将其买回去珍藏。
有些许人提出质疑,之前从未听说王羲之真迹流传于世间,这突然横空出世的《平安帖》,真的是王羲之真迹吗?随后相关专家便对其进行检验。在经过专家一系列的研究检测后,他们得出结论,这并不是王羲之所写的《平安帖》,而是后人临摹的赝品,临摹者应是生活在两宋时期的人。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议论纷纷,却丝毫不影响《平安帖》的热度。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竞价后,《平安帖》以3.08亿的价格被人买走,事后有人说花这么多钱买一幅赝品,是为不值。对此类问题,买家霸气回应:不在乎真假。无论其真假如何,它依然是一幅具有收藏与研究价值的文物。
王羲之作为古今书法大家之一,其名气与声望,足以为这幅《平安帖》增加价值,且《平安帖》之上,有许多收藏家的印鉴,更是为其增加了经济价值与文化研究意义。孰真孰假,与这些相比,已然变得无关紧要。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只要是能对我国文化研究事业提供帮助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文物。文物最重要的,并不是其经济价值,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其研究意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少有能亲自接触到文物的机会,但我们不能缺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对于我国文化研究事业意义重大,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
上一篇:孙伯翔“变法”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