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25 | 标签: |
旭宇先生自幼承家学,酷恋诗、书。6岁起吟诵诗词以为趣中兴事;而历十余年临摹颜体略悟达摩面壁之通灵。亦为日后的诗、书润泽磨砺做了坚实的准备。
清人刘熙载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书圣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宋人黄庭坚则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诗人刘小放称旭宇先生的书法“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他的书作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这是旭宇独具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今日起,请随书画家影像网一起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进旭宇先生的诗、书天地,此为连载,请持续关注!
张三铁解读旭宇先生《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
弘扬国学 文以载道
文坛和书坛公认的大家旭宇先生,总是不断有鸿篇巨制横空出世,给书坛的 创作和研究带来巨大的冲击,引领着书法发展的文化方向。他书法艺术精湛,诗 意渗透书艺之中,赋予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以下简称《书札》),就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 旷世孤品。
《书札》的书法,像诗歌的律动,像音符跳跃,像浪花翻腾,与其内容一 致,亦庄亦谐,寓动于静,静水流深,足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水平。这是 一部书以载道、弘扬国学的扛鼎之作。
旭宇先生以独有的、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以创新意识统领使命意识、体悟 意识、自省意识和时代意识,完成了这部《书札》。书以载道,弘扬国学,是书 法弘扬国学的典范之作,更是对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家所应承担的社会的、文化 的、哲学的、时代的任务的探索、研究和诠释。
使命意识
创新不是信马由缰,而是有的放矢,《书札》之创新,灵魂在于历史责任和 使命担当。
《书札》是书法作品,以笔者观之,当为时代书法艺术之楷则。
《书札》又是弘扬国学的鸿篇巨制,是“书以载道”的时代典范。同时,更 是书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创新的典范,是书法家的使命意识和历史担当的鲜明 体现。
书法申遗成功,这种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愈发呈现出无尽的生命力。
书法传递信息的主要社会功能的逐渐消失,难免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挑战和 危机。一些忽视书法书以载道的本质作用的错误观点,也不可避免地疯长起来:
书法将会脱离了社会功能而成为单纯的造型艺术、线条艺术; 书法将成为历史的遗存,其存在价值无非是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申遗成功,而使书法成为学子们鱼跃龙门的助力,成为登入大雅之堂的敲门砖。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以上观点,甚谬矣! 书法是以汉字和汉文化精髓为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遵循各种书体之书写规范而进行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的重要的和较为直接的手段。随着印刷术的出现甚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书法不再是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手段,但书以载道,仍然是书法的主要魅力,弘扬国学更是书法和书法家必须担 当的社会责任。
旭宇先生一直做着这样的努力。他一直坚持“书以载道”的历史传统。他要让书法成为弘扬国学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让其沦落为简单的线条艺术,50 取悦感官而发思古之幽情,成为鱼跃龙门的阶梯。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他一直努力着、探索着。
作为一名诗人、国学家,旭宇虽然在书法造诣上可以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 代,但他还是想要让书法担当起弘扬国学的历史责任。
他提出今楷理论,并进行了有益探素,就是要在文化长河发展洪流中让书法 与时俱进,与文化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如今,他又以《书札》的形式,更直接地运用其精湛的书法艺术、独到的 文化思考,以和历史人物书信往来的形式,在有选择地与三十多位历史人物对话 中,起到了弘扬国学、谈经论道、扬善避恶的历史作用。旭宇先生温文尔雅的文 化态度正如他的书法,虽不激不厉却静水流深,魅力无穷。在《书札》中,语言 力避锋芒,观点亦很委婉,但他的立场依然是鲜明的,对国学的挚爱依然是炽烈的,观点依然是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的。旭宇先生在《书札》中,对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将佛教本土化的六祖惠能都有书信寄言,而且皆给予高度评价。对于至圣先师孔子述而不作,却奠定了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基础,使儒家文化成为国学的核心内容,旭宇先生是怀着敬畏之心,且对于今人(可能也包 括他自己),为求著作等身的虚名追索就多了一份批评甚或是自责。
对于老子,旭宇则誉其以五千字《道德经》,“启华夏之智慧,开文明之先 河”。而且旭宇先生曾言,国学之精华概括起来,无非是道德二字,道为老子对 天道的概括,乃万物之本源,变化之规律,而人无德而不立,是人的内部修为, 我们弘扬国学,无非是道德重构和发展。
至于六祖惠能,那是佛教中国化一代宗师,《坛经》早已纳入国学经典系统。
旭宇先生对惠能未多置评,只描述了其不识一字而只听《金刚经》便实现顿 悟,以及涅槃后肉身至今未腐的事实。旭宇先生是想告诉我们,至今我们还面临 着很多以常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正确面对这种现象,是真正的、严肃的科学 态度。
以上三篇是旭宇先生从国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三个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所寄的信,可以说是从总体上确立了国学的核心内容框架。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从时间上,重点放在2014年旭宇艺术研讨会之后,因为之前《大家旭宇》的 刊行,算是对先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蔡子谔先生所著《旭宇传》,也系统地介 绍了旭宇先生起伏跌宕的不凡人生经历。至于有些与此后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事 件,必要时本书也会回溯。这两本书对本书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此 一并感谢。
从文笔上,旭宇先生再三要求,一定要朴实无华,不能有溢美之词。这样的 要求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的秃笔本就写不出老师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但 是,出于对老师操守的尊重,只能多引用其他老师的说法,不雕琢,以免违背了 先生的初衷。
但是,我还是会继续保持对先生的关注,争取进一步走近他,解读我们这个 时代应运而生的旭宇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许多旭宇先生过去尚未发表过的趣 闻轶事,分享了他对历史、文化、书法、教育等领域问题的独立思考,分享了一 些过去未曾披露的故事细节。这就使得我们曾经感到朦朦胧遥不可及的旭宇形象 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走进旭宇》作者张三铁(左一)与旭宇先生在黄河岸边
旭宇 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收藏家、学者、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息。所作将碑帖融于笔端,古意直追前贤,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沟通南帖北碑,融汇方圆,形成宽疏纵逸一代新书风。并在书学理论上有诸多前瞻性的创见。
诗坛泰斗臧克家这样称道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融诗为书,化书为诗。其诗,清新自然,独树一帜;其书,刚健流丽,自成一家。”
下一篇:“笔贵绕左”,原来是这个意思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