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8 | 标签: |
孙伯翔谈初学者如何写好魏碑
文|孙伯翔
不管是颜、柳、欧也好,还是其他几大家也好,按笔法来讲他们都是细腻的,结体是比较平正的。魏碑的结体般险绝的比较多,你不先过平正这一关,险绝的地方你就看不出来,就领悟不到,把握不住,你要是任意模仿,到头来再复归平正的话就很难办了,所以从整个顺序来讲还是先学唐楷比较好,究竟学唐楷、学唐碑的哪一家,应该是以名碑、名帖为好。
写魏碑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一个就是应该注意总的方向、定调的问题,包括那些个比较清楚的名墓志、名摩崖,不能离开古拙之美。写碑有两条线,一个是古朴之美、拙美,一个是秀美,这是两大派系,它们是互相关联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
写魏碑第一个要写古拙,重点是写拙,写拙之后,还要形似,如果达到形似,会出现两种可怕的现象,这两种可怕的现象一个就是死,一个就是薄。要是写像它,那准死、准薄,但是这个不怕,这是个必由之路,那么你就必须在临摹中加上砚耕之勤,加上你的聪明、勤奋、思悟、提活、加厚,这是个必经的路,就这么两句话,包括方笔和圆笔都是这样,我想这方面的问题就简单提一点,就是这一条线不能离开。
许多学碑的青年写得点画很僵硬板滞,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就是在字内功上狠下工夫,就是我说的加厚、提活。
简单地讲,书法的横竖关系怎样理解,你要是理解成它是电线杆子,那就麻烦了。但是,这是初学时的认识,深入一层来说,你能不能领悟到它是长白山的参天大松柏,整体上它是直的,但近看它是由好多个曲折所组成,它有多少圈年轮所组成,这是必须把握的,自然已经给你造就了。我甚至把比赛中邓亚萍的那个抽杀动作运用到书法中去。足球也有几个矛盾关系,它们是矛盾的统一,球路中的虚实关系,也是书法中的跌宕关系、疏密关系,我想主要是要从字内功上来加深对北碑的理解,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最重要的是你要细察微妙之处,这二者之间不仅是碑,帖也是一样。现在我们的青年人往往是脑子相当聪明,却往往不注意书法的奥妙之处,但是书法中最宝贵的地方正是在它的微妙之处,古人说过“法备而书微,法简而意工”就是这个道理,你做不到这一点,不但你提不活,更难达到落笔成形,比如《爨龙颜碑》,它笔笔都是笔锋起挺,那简直是太高了。
我主要是说对于内功来说要加紧,要达到微妙之处,那是最关键的地方,这个要告诫青年人,在形似之后要找出它的最微妙的地方,包括笔法,也包括结体,譬如你怎么理解在北碑当中哪一种属于龙门这一派的端正平和,哪一种属于《郑文公碑》的平正当中的险绝之处,首先要认识到,然后再下笔亲自去体会,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上一篇: 书法本孤独,庸人勿扰之!
下一篇: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之书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