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7 | 标签: |
耿红彦作品
耿红彦,
江苏沭阳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沭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画院特聘画家,进修于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学院,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2022年3月,作品《画春堂》获第四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铜奖;
2020年3月:作品《露从今夜白》被中国外交部收藏;
2021年8月:《隔岸问花十二月》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册页)作品展,收藏(中国美协);
2021年3月,作品《融静》入选厦门全国(小幅)工笔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2020年9月:作品入选“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中国美协);
2019年2月:作品《露从今夜白》入选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收藏(中国美协);
2019年,作品入选北京画院“花翎清韵”研修班导师提名展;
2018年7月:作品《寻找照夜白》入选"品真格物"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并收藏(中国美协);
2017年9月:作品《闲庭信步》入选"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并收藏;
2017年7月:作品《水动风凉夏日长》入选第二届悲鸿精神一一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6 年 10 月:作品《清风》入选中国第二届 " 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并收藏(中国美协)。
耿红彦的作品能让人感觉到她对自然生命的洞幽察微,这种缘物抒情表达着她的人生态度,也是花鸟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耿红彦的工笔花鸟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传统花鸟的无穷魅力,也能体味到她每幅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细腻情感。无论是荷花,牡丹还是玉兰,饱满细腻,观画即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舒缓惬意!
耿红彦擅长花鸟而又不局限花鸟,间作山水、人物,其绘画重境界,求变化。艺术特点灵动飘逸、丰润郁勃、婀娜多姿、极富情趣的独特风格。她画的动物栩栩如生,生动至极,极具传神之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经典诗句,耿红彦把“露从今夜白”作为画名。这幅画入选了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并被外交部收藏。
耿红彦 《露从今夜白》 绢本水墨
77x237cm (外交部收藏)
露从今夜白。白露节气是秋天真正的开始,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耿红彦她是想必须要到真正可以收获的季节才水到渠成。她收获到了这一季属于她的成果。
耿红彦 《春归时节》 绢本水墨 34x34cm
耿红彦 《青山隐》 绢本水墨 26x33cm
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底线。有人概括了当下中国画存在着三种明显的倾向:重墨轻笔、以描代笔、以形盖笔。与西画不同,由于中国画重“写”的原因,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生命力,所以具有不可逆性(“可逆”与“收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甚至是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内涵。从耿红彦的画作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在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她在作画的同时通过学习书法来提高“写”的能力。
耿红彦 《倚春风》 绢本水墨 42x64cm
秋天也是感怀的季节。她在享用收获的喜悦,同时一直不懈地探索追求着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她在努力寻找一种途径,通过自己的画去再现自己心中的美丽家园,因此她的画能透出引人入境的人文的情感。多元素的嫁接组合成了她目前实现梦想的手段。
耿红彦 《少年游之二》 绢本水墨 68x68cm
她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时代审美境遇下的传承手段与途径,对如何在传统绘画中融入当代意识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工笔花鸟与青绿山水的情境融合,通过对传统的元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嫁接,“构建了一个似曾相识又略显陌生的场面,搭建了一个视野开阔、意蕴丰富的舞台”,赋予“传统”以全新精神面貌,使得她的画透出一种“美丽家园”气息。画家要表现的意境不是自然风景,而是画家心里的精神家园,所谓“境由心造”是也。用耿红彦的话说,“想让画作既有青绿山水的诗情画意,又有马放南山的自由适意”,“在这个舞台上传统与当下交织,各种元素彼此邂逅,问题与答案在这里不断碰撞,我想呈现一幅自然元素之间彼此和谐相处的时代图景”。这就是她的“传统经典在新人文环境下的当代表达”。不能不说,她在对“精神家园”表达方式探索的过程中有了初步的成功。
耿红彦 《江南游》 绢本水墨 33x33cm
《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任凭“道阻且长”、“且跻”、“且右”,耿红彦的初心一直“宛在水中央”,从未放弃追寻心中的“明月”,而“溯游从之”且快乐未央。
且踏白露追明月,唤使星雨洒江天。她将从这个“秋天”开始,为自己翻开新的篇章。
王灏 庚子霜降时节于芷庐
作品欣赏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