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条藏满密码的河流,所有偶然都是乔装打扮的必然。
比如,台湾女作家三毛13岁时曾预言:自己长大后会嫁给一个西班牙人做妻子。后来感情上历经跌宕。命运百转千回,果然把她送进了一个西班牙男人的怀抱。
再比如,胡适先生小时候因为身子弱,总是斯斯文文的不能同小伙伴们野蛮玩耍,因此被长辈们戏称为“先生”。结果歪打正着一语中的,后来胡适果然成了民国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在民国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他宽厚、善良、真诚。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就连小贩也不例外。
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对待身边的人,他细心周到。
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 厚道的人,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婶婶嫂子们一不高兴,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看。所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
长大成人之后,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厚道如胡适,他一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他知道看人脸色的难受,所以从来不肯在人前甩脸子,让人难堪。
1938年,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胡适,到美国后四处求人,每天都要应酬,累得半死,情绪极差。
但是他的下属,却丝毫没有被他的坏情绪波及,而且他们每次半夜来找胡适,胡适也依然是和和气气的。
胡适在致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胡适曾经教育自己儿子说:“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 ? ’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人才算是个厚道人。
■ 厚道的人,懂得感恩
胡适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常常受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成为母亲唯一的指望。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在点滴小事上打磨,帮他择取老师,支付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
胡适出国读书,一去就是十年,母亲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有次得了重病,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
她为胡适挑选了一门婚事,是江家的女儿江冬秀,一个并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
当江、胡两家订了婚约,胡适就先后到上海、美国求学去了。过了十多年他俩还未结婚。
但是江冬秀却已经把自己当做过门的媳妇了。江家本来是望族,在家里,江冬秀有自己的丫环婆子,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但是她却亲自到胡家照料胡适体弱多病的母亲,胡适一去十年,她就照顾了十年。
胡适的父亲早亡,是母亲将他一手带大,所以他虽不乐意这门婚事,但也始终不肯忤逆母亲。
在外漂泊十年的过程中,江冬秀能代他尽孝,胡适也甚是感激。
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自己却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他和江冬秀,一过就是几十年。
他对妻子温顺服帖,是出了名的怕太太。
如张爱玲所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胡适那么帅那么有才,却与包办的发妻相守一辈子,没有纳妾,又那么听话。
这一切都是因为胡适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一方面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别人才敢放心与之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才敢放心付出,不必担心有一天这个朋友会头也不回地弃人而去。
一个人懂得感恩,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别人才敢信任你,才能拿你当朋友。
■ 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别人
胡适和鲁迅可谓新文化运动的双星,但是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因观念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发生过直接交锋(包括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其人格的不恭。
1929年9月4日,胡适给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十分感慨地说:“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此次来书情意殷厚,果符平日的愿望,欢喜之至,至于悲酸。此是真情,想能见信。”对鲁迅的敬爱溢于言表。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他从未计较过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
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大骂鲁迅,胡适并没有趁机附和,反而批评苏雪林,说苏批鲁的话是旧文字的恶腔调,应该深戒。他认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应该“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宽容客观平和。
哪怕到了晚年,胡适对鲁迅的评价也十分中肯,从不稍加贬抑。胡适的宽容大度,可见一斑。
胡适曾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他认为“宽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高贵的品质、是一种仁爱的光芒、一种崇高的境界。胡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高尚的宽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