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旭宇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创作答记者问

时间: 2022-08-15
标签:


旭宇先生自幼承家学,酷恋诗、书。6岁起吟诵诗词以为趣中兴事;而历十余年临摹颜体略悟达摩面壁之通灵。亦为日后的诗、书润泽磨砺做了坚实的准备。

 

清人刘熙载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书圣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宋人黄庭坚则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诗人刘小放称旭宇先生的书法“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他的书作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这是旭宇独具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

 

今日继续随书画家影像网一起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进旭宇先生的诗、书天地,此为连载,内容均摘选自《走近旭宇》一书,作者总结分享了旭宇先生《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的心路历程,诸位学者对他的评价,包含了一些创作细节以及趣闻轶事,请持续关注…

 

旭宇先生就《书札》的创作答记者问

节选自《走进旭宇》

 

在这次研讨会上,热心的《当代人》记者安春华对 旭宇先生创作《书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的采 访,从旭宇先生的随机应答中,读者可以对有关问题有 一个初步答案。

 

这个答记者问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寄 给历史之书札草稿》中,出版时把这篇答记者问定名为《人间当有正气 笔墨当有正情》

 

人间当有正气 笔墨当有正情

 

记者:您创作的《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三十一 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令人耳目一新,极为别致,信手 挥洒,飘洒儒雅,如神来之笔。几十米的四本册页展于 眼前极具冲击力,使人震撼,学者们称之为当代书法的代表作。您是如何想到这 种创作形式的?

 

旭宇:这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很久以来就有的想法。我的朋友、学 生们经常跟我说,你应该把几十年所学总结一下,和大家分享。他们的话启发了 我。2011年前后,适逢上海《书法》杂志邀我创作一幅关于书法的作品,我就写 了一篇寄给王羲之的书札。书札里说:“您的《兰亭序》真被唐太宗李世民做了 陪葬品,连《兰亭序》摹本都成了国宝。您若地下有知,当对此做何感想啊?” 意在启发人们的联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2014年前后,全国著名诗人书法作 品邀请展邀我参加,我又写了一篇给李白的书札,表达了我的诗歌创作观。后来 央视书画频道将这两篇书札在电视上播出,社会各界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 见到更多类似的作品。武汉《书法报》的编辑还提出开辟专栏,邀我继续创作。于是,我又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后续的二十九篇。

 

记者:面对众多历史人物,您怎样选择写信的对象?另外,您是按照人物的 时间顺序来创作的吗?

 

旭宇:没有人规定写谁或不写谁。实际上,写三百篇也完全可以,但我不想 写那么多。古人教导我们要“知止”,我也打算适可而止。在创作时,我选择的 都是令我有所感触,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共鸣、对读者有所启迪的人物。不是按时 间顺序,也没有事先罗列人物名单,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有一条原则贯穿 其中,那就是用我,一位当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和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人 和事,并尽可能避免人云亦云。写这些书札,对我来说是一个再学习、接受古人 再教育的过程。我的初衷并不想教育别人,而是首先想启发自己、教育自己、增 进修养、陶冶性情。与此同时,我将几十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加以梳理,通过 书札的形式奉献给社会,希望与大家共享、共学、共勉。

 

记者:我注意到,您所对语的三位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正是儒、释、道三 教的始祖或代表性人物。对于孔子,您选取“述而不作”这个角度,赞其“文以 德传”;对于惠能,您感叹他“不识一字”却“万经顿悟”;而对于老子,您称 他“仅以五千言便启蒙华夏”,并说“太阳只需一颗”。我想,这是顶级的赞美 了。这些古代先贤哲人是否给予了您很多营养?

 

旭宇:那当然。我能够走到今天,是受先贤教育的结果。我在20世纪60年代 上大学时,就读过《老子》,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常读常新。《论语》我也读过 多遍,佛教经典也读过许多。在我看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糅合起来,可以 概括为三个字:正、清、和。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三个字,足以教 给我们从政之道、治学之道、为人之道。我也正是秉持正、清、和的思想理念, 来选择人物创作这三十一封书札草稿的。

 

记者:能具体谈谈吗?

 

旭宇:可以。比如写给大禹的信,大禹治水,这咱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但同时,他将王位变成私有,他本人受益于禅让,但他却结束了禅让制而开启 “家天下”先河,我抓住这点来写,指出“此有污君之大德矣”。与此相对照 的是写给孙中山的书札,我赞颂孙中山先生“推翻二千年帝制而弗居,还权于 民”,“天下为公”的高尚之举“当齐尧舜”。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正” 的理念就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了。人生当有正气,同样,我们著文亦当有正念, 笔墨当有正情。

 

记者:您写给帝王将相或领袖人物的书札,除了大禹、孙中山以外,还有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或赞颂,或批判,或质 疑,偶尔还来一点调侃,比如在盛赞毛主席词作之后,末尾一句“臭老九者,旭 宇顿首”,令人不禁莞尔。

 

旭宇:哈哈,这是我的一句自我调侃。这些书札,形式大体相同,在内容 和见解上,却每一封都不想雷同。我不说这是真知灼见,但起码是写出了“我 见”。一个人物,不可能把他说得多全面,只能抓住他的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或 某一个关键词,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者:但是,也没有人规定书札就得这么短啊,有时感觉三言两语意犹未 尽,再多几句话就能把观点阐释得更明白。

 

旭宇:我不这样想。我认为只有短一些,才能不白费读者的时间,而把思索 和二度创作的空间留给读者。全说出来就不是书札了,就是文章了。意犹未尽, 才恰到好处。再说我写书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启迪读者,与读者共学。

《寄给历史的书札》局部

 

记者:除了帝王将相,您的书札还写给多位古代的文学家、艺术家,比如 李白、苏轼、李清照、蒲松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怀素等。其中除了赞 美,也有惋惜、疑惑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人是否已成为您穿越时空、心灵神 交的挚友?

 

旭宇:我更多是写给先贤的,其次才是文人、书家。写给后者的信,力争 在庄重严肃或轻松幽默中,传达我的思索与见解。比如我写李清照:“吾尝谓君 乃词中之女皇也。居士于词自诩,‘别是一家’,而常讥东坡不谙词律,而子瞻 却云‘自是一家’,吾以为然也。诗词之格自人创之。”传达了我的理念:诗词 创作因人而异,可以破格。又如写蒲松龄:“吾于‘文革’中秘读公之大作《聊 斋志异》,使我于苦难生活中进入一种似仙似幻之妙境。公之妙笔生花,引人入 胜。鬼狐奇异之态状写得栩栩如生于眼前,绝盖古今矣。”是的,三言两语就构 成一个短篇小说,寥寥数词就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古今中外,无人能在这样 短的篇幅里,写出这样精妙的故事。所以我在这封书札里表达了我的见解:此 《志》“乃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记者:曾有一份报纸在其历史文化专栏上加以“与古人对话、与现实对接” 的广告语。在您的这些书札中,我也看到了“与现实对接”的精神。比如,您以 嵇康拒仕对比今人“而今人均为入仕而苦谋,以致不怕犯法”的现象;以渊明归 隐对比今日“书生下海辱志谋官”的潮流。您是否希望通过这些书札,启迪今人 之心智,荡涤今日之风气?

 

旭宇:有这个意思。对于那些不良风气,我确有质疑、批评和不认可。比如 有些人学怀素,却不从书画上苦练、钻研,而是学他出家,实则用出家来标榜自 己、沽名钓誉。“学师者,以入佛而后又染尘,为沽名之途”——我这样写,也 是一种委婉的提示吧,提示我们大家,莫忘初心,正思、正念、正行。

《寄给历史的书札》局部

 

记者:除了那些具体的观点,在总体上,您希望这三十一篇书札草稿,在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起怎样的作用?

 

旭宇:首先是教会现代人如何写书札,为他们提供借鉴。借助于高科技的力66 量,现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便捷,但同时,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在消失, 比如书信。这太遗憾了。过去,书信既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书法 艺术的载体。现在,我把这种形式重新拣给起来,再现古人的交流和创作方式。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

 

记者:对,而且您用精彩的笔墨艺术来呈现,这本身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弘 扬。说到书法艺术,这些草稿采用的是哪种字体?

 

旭宇:多是行书。因为古人写信普遍用行书,草书不多,楷书少见,篆隶更 没有。行书最适合简短、随意、便捷的表达。

《寄给历史的书札》局部

 

记者:比起正式的誊抄稿,草稿给人的感觉又很是不同。《书法报·书画天 地》主编兰干武先生认为,您的草稿比发表在《书法报》上的“成品”更精彩, 有神来之笔,自然天成。这份草稿出现后,可以宣告我们当代也有书法代表作 了,它堪称“天下第十大行书”。

 

旭宇:兰先生过誉了!当然,草稿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 说过:“一时稿草,未尝用意,故天直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元代收藏家张晏 也说过:“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 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 也。”可见,对于草稿的鉴赏,好比是书法艺术中一条通往秘密花园的幽径。

 

说到书法艺术,我还想说,书法不单是线条的艺术,更是也应该是“载道” 的艺术。这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给我的启发。这幅仅次于《兰亭序》或与之 比肩、被称为“天下第二”的行书作品,打动人们的不仅是线条,更是贯穿其中 的那种荡气回肠的精神。颜家以一门忠烈、铮铮铁骨,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诗 篇,也由此站到了艺术界的至高点上。这是书界的一件大事,实在值得缅怀。为 此,我几次向省里建议,在鹿泉土门关,也就是《祭侄文稿》所讲故事的发生 地,建成“祭侄稿园”,以表达我们后人的崇敬,并借此将“书以载道”的优秀 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寄给历史的书札》局部

 

记者:现在,许多人心目中的书法作品,只是一件单纯的审美艺术品,“载 道”的功能脱离或半脱离了。

 

旭宇:过去不是。过去,人们借书法、文字来传达价值观,比如许多碑刻、墓志,都记录着人们对道德的歌颂、对正气的赞扬。书法艺术不应缺失这一重要 功能。“为线条而线条”,不是书法的主旨。书法更重要的内涵还是“载道”。传递正思、正气、正能量,不光文学家、艺术家能做到,我们书家也可以做到, 并且应该做到。我愿尽一份微薄之力,以笔墨的形式,重新温习传统文化的精 髓,做长河中的一滴水,汇入时代的洪流,与大家互相激励,昂首前行,为实现 “中国梦”贡献一分力量。
 

 

 

从时间上,重点放在2014年旭宇艺术研讨会之后,因为之前《大家旭宇》的 刊行,算是对先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蔡子谔先生所著《旭宇传》,也系统地介 绍了旭宇先生起伏跌宕的不凡人生经历。至于有些与此后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事 件,必要时本书也会回溯。这两本书对本书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此 一并感谢。

 

从文笔上,旭宇先生再三要求,一定要朴实无华,不能有溢美之词。这样的 要求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的秃笔本就写不出老师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但 是,出于对老师操守的尊重,只能多引用其他老师的说法,不雕琢,以免违背了 先生的初衷。

 

但是,我还是会继续保持对先生的关注,争取进一步走近他,解读我们这个 时代应运而生的旭宇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许多旭宇先生过去尚未发表过的趣 闻轶事,分享了他对历史、文化、书法、教育等领域问题的独立思考,分享了一 些过去未曾披露的故事细节。这就使得我们曾经感到朦朦胧遥不可及的旭宇形象 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走进旭宇》作者 张三铁(左一)与旭宇先生在黄河岸边
 

 

 

旭宇,京东玉田县人,晚年号白阳, 当代文人书法家、诗人、编审、学者,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等职。

 

旭宇先生是当代典型跨文学、书法界的艺术大家。他首先是个文人,著有诗集、文论集、书法集等近五十部,晚年兼习绘画,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他的《寄给历史之书札》《老子与书画》《旭宇艺术随谈》等专著在报刊上陆续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深获嘉评。他在近年所创作的《白阳评议唐诗卷》被认为是真正的文人书法在当代的回归。

 

而在八十高龄后,旭宇先生又以文化自信、终生学子之精神,将传统文化的诗书学修养倾注于当代文人山水画的创作中来。上承古贤之高怀,今融当代之妙得,以老庄清静之心精妙构思,写出相当数量的当代文人山水画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拍出1.9亿元天价,每字73万元的书法

下一篇:郑板桥罕见小楷,你怎么评价?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