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式“高奢”拂梭千年|吴文化博物馆领略缂丝风华

时间: 2022-10-12
标签:

民间有云“一寸缂丝一寸金”,上海博物馆收藏缂丝画便是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创作的唯一一件巨幅缂丝作品,这是件国宝,上博曾在《国家宝藏》首季中推荐过。本月开始,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开启第四场“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邀江浙沪观众一起领略江南的缂丝风华。馆方透露,十一黄金周期间已有上海艺术爱好者专程前来参观,领略江南文化中的精品缂丝,“织中之圣”的精妙造诣折服观众。

 

图说:《卓尔不群》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馆方介绍,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的典型代表,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称“刻丝”。因历来生产规模不大,工艺繁复,得之不易。缂丝艺人一拨一梭,于平淡朴实中编织着古典的江南。而历来为宫廷皇族和富贵人家拥有的缂丝,也是我国传统工艺中当之无愧的“高奢”。

苏州缂丝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为何拥有穿越千年而分毫不减的魅力?苏州作为缂丝的主要产地,缂品逐渐形成了色彩丰厚、晕染自然、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点,兼之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现今的苏州仍是江南地区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地之一。展览一共展出24件套缂丝精品,分为“妙多丹青”“梭织交错”“织中之圣”三个单元,非遗传承人马惠娟、肖锋的缂丝作品带领观众走进这典雅与华美间铸就的苏州缂丝。

创作者以徐悲鸿《六骏图》为稿创作,飘逸的毛发向来是缂丝制作中的难点,大量戗法和合花线技法的运用表现了毛发浓淡虚实;创作者取苏轼真迹《寒食帖》为稿,作为一幅行书作品,缂织时既要把握书法的笔势,又要关注其变化细节,每笔精细入微,飞白牵丝引带也运用合花线和短戗恰当表现;原作为清代郎世宁所作花鸟图册之《荷花双蝶》充分体现缂丝工艺的表现力,花体态虽小,但要细分出复瓣单瓣,每瓣花还有正瓣反瓣折瓣叠瓣翻瓣,花形姿态万千,中间缀上淡花蕊,蜂蝶欲迷。本作中的荷花蛱蝶设色艳丽,细微处都存有变化,缂织极其细致逼真……一幅幅山水、花鸟缂织画作从创作者们的一拨一梭中诞生,细枝末节处亦可细细品味,远观是画,近看意趣十足,让人庆幸这一古老的中华手工艺世代沿袭至今。

 

图说:《六骏图》

据介绍,缂织技术是东西方交融的产物。“通经断纬”的织法首先从西方传入,最初以亚麻、麻毛为材料,我国西域地区有不少缂毛织物的出土,缂织技术在唐代传入了中原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织物是唐代的一条缂丝腰带。

南宋时期,平江府(苏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盛产生丝,其丝线韧性好、强度高,是制作缂丝的上好材料。在富庶的经济、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缂丝织品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乘,从实用走向纯欣赏品领域。艺人们以书画为底稿,尝试通过丝线来表现书画中的笔锋与画韵,缂丝技艺得到急剧发展。彼时缂丝名匠多出江南,如松江朱克柔、吴郡沈子蕃和吴煦等,其缂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的境界。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图书推荐 | 王羲之 ·《十七帖》

下一篇:孙伯翔 | 碑风波劲,骨力刚健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