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厚积薄发擎大旗——《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

时间: 2022-11-14
标签:

旭宇先生自幼承家学,酷恋诗、书。6岁起吟诵诗词以为趣中兴事;而历十余年临摹颜体略悟达摩面壁之通灵。亦为日后的诗、书润泽磨砺做了坚实的准备。

 

清人刘熙载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书圣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宋人黄庭坚则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诗人刘小放称旭宇先生的书法“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他的书作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这是旭宇独具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

 

今日起,请随书画家影像网一起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进旭宇先生的诗、书天地,此为连载,内容均摘选自《走近旭宇》一书,作者总结分享了旭宇先生《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的心路历程,诸位学者对他的评价,包含了一些创作细节以及趣闻轶事,请持续关注!

 

去岁冬秋,因请旭宇先生为钟长生《杜甫秋兴八首诗意图》和《刘基春咏八首诗意图》姊妹篇长卷做题跋,忽见先生书案几册书札手稿,虽点画狼藉,信笔书文,或圈点,或增文,或涂改,或删减,一任自然。我想这不就是当年王羲之微醉之后书《兰亭》、鲁公激愤之中书《祭侄》一类的书作吗?我不禁击节叹 赏!大赞神妙!

 

我询问再三,旭宇先生向我讲,那是他数年来思考尝试写给历史先贤人物而写的一些手札草稿。早在2000年前后,他曾以手札形式书写过《诗书杂感》,后来也以手札的形式书录过古代经典文学名篇《小窗幽记》等。前几年因研读国学 经典,对一些历史人物和现象,若有所思,便以函札尺牍的形式做一种寄托历史幽思的表达。像《致王右军的一封手札》作为《书法》杂志特邀书作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好评。2015年河北大学设立旭宇书法艺术馆,又选了八帧连同其他作品捐赠,也受到了广泛好评。而这几册三十一帧手札草稿,依思绪信笔书写,书写的主题人物也不符合历史顺序,手札文字多少、长短也不一致,内容更是多有涂改增删。这些东西只是作为自己的书写思绪记录,只可自珍、自爱、自娱、自赏,可能的情况下,或可留给子孙,是不宜示人,流播社会的。

 

寄给历史之书札(局部)

我和旭宇先生讲,一件艺术精品一旦诞生,就具有了深厚的社会性。而且也只有存之于社会,其将更能体现出其具有的价值。先生感叹说:“书法创作可以有很多次,很多件,但草稿只有一件,不可重复,虽不尽如己意,亦敝帚自珍。因而,作为一名艺术家,其能取得一些成绩或成功,首先是得益于社会多方面的培育支持。从这一角度,我愿意感恩社会,也可以把它奉献出来,让大家批评, 作为参考,也许有助于更好作品的诞生。”先生这种感恩社会的思想和答应公诸社会之举着实让我感动。旭宇先生在这组书札草稿后面自题的跋语中称,经过了六年的准备过程。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其实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其准备过程绝不止六年。应该说是他数十年,甚至是 此前大半生的历练准备。他常说他也是一名追星族,但他追的不是现代的影视明星,而是镶嵌于历史星空的孔子、老子、庄子、右军、鲁公等历史先贤。他自幼上小学时即喜欢诗书,曾经临习颜真卿、魏晋碑帖,倡导今楷,醉心草圣,这是他书法上的准备。数十年来的儒释道、经史子集的国学研习是其思想文辞内涵及其人格修养的准备。因而我们说旭宇《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是其一生修为的结晶,是其数十年不断研习书法、深研国学的一次厚积薄发,是其思想高度精深凝 心和笔墨艺术达至精湛升华的集中释放与抒发。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旭宇先生勤于耕耘,著作等身,其《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是其一生对中 华传统文化文史哲的全面研究和深刻思考后的大贯通、大融汇、大集合、大爆发,是其笔墨写心、写思、写志、写识人格迹化的巅峰之作,是当代文人书法 创作的时代新高度,也必将成为反映当代文人书家创作的时代性代表典型!在 当代过分注重形式呼吁文化内涵回归的条件下,其无疑是一面由深厚的传 统文化和时代的民族文化复兴所祭其的标杆性兼取文墨的文人书法大旗。

(文|鉴藏家:李国伦)

旭宇先生与《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主编李国伦先生

交谈创作体会

 

 

从时间上,重点放在2014年旭宇艺术研讨会之后,因为之前《大家旭宇》的 刊行,算是对先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蔡子谔先生所著《旭宇传》,也系统地介 绍了旭宇先生起伏跌宕的不凡人生经历。至于有些与此后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事 件,必要时本书也会回溯。这两本书对本书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此 一并感谢。

 

从文笔上,旭宇先生再三要求,一定要朴实无华,不能有溢美之词。这样的 要求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的秃笔本就写不出老师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但 是,出于对老师操守的尊重,只能多引用其他老师的说法,不雕琢,以免违背了 先生的初衷。

 

但是,我还是会继续保持对先生的关注,争取进一步走近他,解读我们这个 时代应运而生的旭宇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许多旭宇先生过去尚未发表过的趣 闻轶事,分享了他对历史、文化、书法、教育等领域问题的独立思考,分享了一 些过去未曾披露的故事细节。这就使得我们曾经感到朦朦胧遥不可及的旭宇形象 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走进旭宇》作者张三铁(左一)与旭宇先生在黄河岸边

 

 

旭宇 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收藏家、学者、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息。所作将碑帖融于笔端,古意直追前贤,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沟通南帖北碑,融汇方圆,形成宽疏纵逸一代新书风。并在书学理论上有诸多前瞻性的创见。

诗坛泰斗臧克家这样称道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融诗为书,化书为诗。其诗,清新自然,独树一帜;其书,刚健流丽,自成一家。”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每天练字,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法?

下一篇:晋、唐、宋在书法结体上的不同表现,宋人之意影响深远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