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5 | 标签: |
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 如,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书展,写的是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显然不合时宜,文不对题。
还有在写完诗词正文后,行款时采用“顿首”一词,这是并末真懂“顿首”含义所致(顿首是磕头,跪拜礼之一)。
再有,行款时“节录”、“节选”、“节抄”与“某某某书”前后并用,亦显得重复。
又有,在写完正文后,落穷款,署名时却有“并记”、“并识”字样,没有任何说明、注释文字,“记”啥“识”甚?
另外,许多作品并无磅礴气势,未见墨色淋漓,却强说“一挥”、“挥汗”,也有矫情和失实之感。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
形式主义
作品要张挂起来供人审视,形式确实很重要,但采用何种形式,必须合情入理,犯形式主义毛病的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种:
(1)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六尺、八尺宣纸,读一行都非常困难,何况全篇。
(2)大字小篇幅。寥寥数字,疾行于短程的纸面上,兀立在狭小的尺牍间,极不协调。
(3)狂草分段写。狂草一首诗,一段文,却切分为多块小纸组合成幅,无异于自断气息,自设障碍。
(4)多色拼贴。将几种色宣拼成一纸,然后书写,或在不同色宣上各书一纸,合为一幅。制作感太强。
(5)多体杂写。一件作品兼有多种书体,表现欲昭然,往往不谐和而显杂乱。
(6)盲目铃印。有的写巨幅字,无大印章,用小印章叠加排列成大印形状或装饰条块,有的写长卷,册页或小幅字,字里行间到处盖章,均无道理。
(7)不恰当的做旧打蜡。用国画颜料,洗笔水、茶水、巩水、盐水之类将新纸染旧以求古色;也有在纸上打蜡使墨道粗涩斑驳以求“金石气”,还有先用排刷画出竹木简形状的色道再写简书,在纸下垫带有纹路肌理的木板、纸板、泡沫塑料板以求墨道飞白…如若不适,弄巧反而成拙。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字错误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草法不当。不谙草法,想当然减省点画,任笔涂抹,不可识读。
(2)繁简并用。一件作品兼用繁体、简体字,记得起就繁,记不起就简,毫无规范意识。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写错字别字。有的是繁体字,异体字和多义字的误用,如茶“几”写成几何之“幾”;“皇后”写成前后之“後”;搅“和”写成和平之“龢”;意我之“余”写成多余之“餘”;千万“里”写成里外之“裏”;说话之“云”写成云雾之“雲”;书“卷”写成卷动之“捲”;头“发”写成发展之“發”;不相“干”写成干部之“幹”……有的是错写繁体字,“闊”字门里门外都有“水”;“憂”字体内体外皆有“心”……有的是画蛇添足, “华”、“神”一类以长竖结尾的字和“海”,“难”一类草体字习惯性地多加一点。
(4)落字缺句。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