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 | 只取古神化己神

时间: 2022-12-08
标签:

自清代碑学中兴以来,魏碑这种古老而又充满了无穷魅力的书体实现了它的再度辉煌,吸引了书坛中无数的精英人士如痴如醉地去探寻它深藏的内蕴,并相应成就了众多的“碑派”大家。现活跃在书坛的中坚人物,津沽书家孙伯翔先生,可谓其中名符其实、毫不逊色的一位。

 

《孙伯翔书法集》使我们领略了孙先生面世的最新力作。楷书,准确地说魏楷,这是孙先生的看家之宝。多年来,他以《始平公》为基础,广学郑道昭、《石门铭》、《爨宝子》、赵之谦、徐生翁等,多方融会,终于形成了自己重、拙、大的强烈面目。观他的楷书作品,不是一般书家那种单一的、机械式的重复再现,而是时时蕴含着变化,既有总的格调,又每件作品力求有不失于惯性、习气的独特意趣。当然,这和孙先生雄厚的基础、广泛的取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在他的思维中,储存着许许多多魏楷作品的创作信息,这些东西,即使很细微的一些表现,都已深深印入他的脑中,无非是进入创作时取A或者取B而已。在魏楷作品的创作中,孙先生确已达到了个大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宽阔的领域中,他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去开发自己的情感,营造自己的艺术语言,而这一切又都是浑融无迹、天衣无缝的。当代书坛,其至向前推到清季,习楷书者众矣,不少人且名声显赫,然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有几个人能无愧地与孙先生相抗衡呢?刘正成同志对孙伯翔先生颇为敬重,在为本集欣然而作的序中动情地谈道:“一个在艺术的此岸世界里挣扎、奋斗并卓有成就者,没有站在他应有的光环下,获得应有的掌声。我不知道那些未来派批评家们的理想是什么?我认为近代书法家从沈曾植、康有为大倡碑学,尊魏卑唐之后,时风为之一变,豪杰并起,群星灿烂,孙伯翔乃一百年来作楷第一人!”

 

孙先生为人宽厚而不阿世,为艺则谦逊而执著。数十年笔墨生涯中,超人般地学古但不泥于古,始终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有首自作诗曰:“各自风流各自身,何须粉面饰天真。从来捉笔吾为主,只取古神化己神。”这种鲜明的艺术思想使他的楷书作品既端庄古雅、雄浑苍拙,又变化多端,平淡天成。尤其是近年的作品更是复归平正,渐入化境。而孙先生的行书(包括行楷、行体)亦较真实地再现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他的行书,尤其是行楷,以魏楷为骨架,注重其点画的精到,用笔方与圆的交错运用,较大成分地保留了其古拙、含蓄的意趣,同时吸取了赵之谦等魏体行书大家们的不少结构,并且广学“二王”一系行草书,注重墨色的自然变化,追求用笔的灵活运用。故孙先生的行书、行楷、行草,既有魏碑的厚重、古拙、天真、奇逸。又有“二王行书的潇洒、灵动、自然、率意,可谓见情见性,颇有时代意趣。与清以来诸多搞碑帖结合,走“魏体行书”之路的大家相比,我认为,孙先生风格独具,融古寓今、不失为颇有创意的成功书家。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必将日益为书界同道们所看重。

 

《孙伯翔书法集》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鲜明个性风采、强劲的艺术魅力、深远的学术价值而高居同类出版物之列,这本身已不容置疑。而且,此集在诸多方面都“深谋远虑”。在这本八开、彩印、精装的豪华作品集中,我们既可见出版单位的精心构思,又可窥孙先生的匠心独运。而作品的幅式亦可谓丰富多彩,对联、中堂、条幅、条屏、扇面、横幅等等应有尽有,且不少作品既全貌刊出(如手札、条屏等),同时亦配以精彩的放大局部,颇有让后人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书写内容方面,先生的思路亦颇广阔,既有古人诗文、现当代人联语(如王国维、王学仲、孙其峰)、集古碑帖联语,同时亦选书了不少自作诗、自撰联、论书语等,从中可尽窥孙先生深厚的国语根底。另外,孙先生还提供了部分临作,由于其数十年学书中临写了大量的前人笔迹,加之孙先生本身本极富创意,故不少作品名为临作,实则脉进许多先生个人的意趣,耐人细细品味。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你真正读懂“艺术”二字的含义了吗?

下一篇:书画艺术品收藏,传递的是崇高的人生层次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