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国画意境,如何浮出诗意?

时间: 2022-12-29
标签:

从时代的正面来看,意境与时代精神有关。解放后的中国画,它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面目,而它的内在因素,已经在日日不停地由“效实”的机能向前发展着了。

我觉得意境的形成与思想感情实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意境内包含有实境、情境这样两个因素。

 

实境这个名辞,是指实在境地而言的;情境这个名辞,是指有人的感情的境地而言的。意境当然不能离开这两个因素而构成。

 

从古以来在山水画理论里,把意境说得最精辟的,要推五代时候邺(ye)都青莲寺僧大愚向荆浩索画的诗了。他的诗是:

六幅故牢建,知君笔意踪。

不求干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磐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借墨烟浓。

这诗首句意思,不甚明白,以下可以说完全是写那幅画的意境及一些墨韵的陈设。而荆浩画好画后也做了一诗回答他: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烟清。

崖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可空情。

这首诗的含义却不同了,它的意思是偏重笔情墨趣一方面的。可知有了意境也需要笔墨来表现和加工。没有笔墨的情趣,尽管你有好的意境也很难具有逗人爱恋的魅力。换句话说,尽管具有好的笔情墨趣,而无有好的意境,也同样得不到人家重视的。

 

笔情墨趣,是从浓、淡、疏、密、干、湿、刚、柔而交相生克以成节奏而形成的,加上境界、布局、位置,物体的结构、自然界的规律,从画面上以虚、实、轻、重、主、宾、动、静交相倚伏而作波动的“韵律”,那画的意境才算是具备有艺术的生命。这种主张本来是旧的作画规律,不知在现在提出来有没有参考价值?

 

不过怎样在画里头含着诗意,却没有把那方法具体地谈出来,只说学画的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属于一种口号式的性质。以意推之,大约你具备了这样的修养因素,在画里头方能浮现出诗的意味来。好像调味一样,须掌握了甜酸咸辣等味素,才会合成一种快美的口味。

 

古来称赞人的美妙又常称为是“画中人”,称江山的美妙就说“江山如画”。而另一面,对画的人像或物象称赞它的美妙又称为“惟妙惟肖”,或曰“逼真”。

 

对这问题提出来讨论的在宋代有洪容斋,在明末清初有尤侗。我以为画的任务,对客观物象和境地一定要惟肖,一定要逼真,但是这只是第一条件。而它的第二条件那就要比“实境”、“真象”画得更好看,一定要比“实境”、“真象”更逗人爱恋,才算是具有艺术的价值。

 

拿以上两项来衡量画的艺能,就是不但要具有诗意,并且还要具有比真实更美妙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尽管有意境有笔墨,也不能算画有艺能,画有生命。你想要这样作画,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还要要求画的风格要有自己的面貌。

 

石涛曾称,古人须眉不能生在今人之面上;明末顾炎武对学杜甫诗体的人也说过一些话,大意是学了杜甫就像了杜甫,人家不会来读你的诗集,还是去读杜甫的诗集(亭林诗文集)。

从这些看来,那么作画又要加一条件了,应该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成你的风格。不然的话,还不是你在今日的时代所创造出来的,依旧是前人或古人或人家的东西,你不过是一个古人前人他人的影子而已。

因为谈意境,谈到了上面这些问题,意见是不成熟的,请大家指教。

1959年4月8日(本文发表于《美术》,1959年 第5期)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孙伯翔|臻于清凉,不殁则求

下一篇:真大师无技巧,说得一针见血!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