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8 | 标签: |
黄宾虹 黄山汤口 成交价:RMB 3.45亿
黄宾虹在世的时候,一直以卖不出画闻名。因为他的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甚至谈不上优雅和工整。一个有名的段子是,黄宾虹曾将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拒绝,因为嫌弃他的画作黑乎乎,看不懂。但黄宾虹又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了。
黄宾虹 1950年 湖乡小景
鉴画如看美人,不看外表看风骨
王中秀说,黄宾虹属于学者型的画家,以保存古代书画、阐发传统国画理论为职志,他挥毫作画,不过是作为人生寄托和画学研究的补充和印证,并不以卖画为糊口手段,再加上他对中国理论有独到而不随人俯仰的见解,始终坚持“粗服乱头”的画风,所以他的画不易为世俗理解,很长时间内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
即便是这次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天价,但是在一片惊诧叫好声中,依然有不少人说,真的欣赏不来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一片,究竟好在哪里?
黄宾虹 山水画
黄宾虹的画,应该如何欣赏?王中秀说,黄宾虹曾经引用过元人汤垕的一段话:看画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它外表之外的风骨。而他的知音傅雷,也曾经引用这段话,认为这是理解黄宾虹艺术的关键所在。看画和看美人一样,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称之为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者,可以是妙品;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了。而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最后者。
画为内美者,外表不一定漂亮,甚至可能是“丑”的。黄宾虹在他的《写作大纲》里,就曾列了一条提纲“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这期间,黄宾虹白内障恶化,眼睛几近失明。他力克病魔,借助老天留下的一线幽冥之光,一鼓作气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当这些作品集中问世时,引起惊诧一片。眼疾的无妄之灾,与世隔离不受干扰,仿佛给了老人实验“丑之极处即美之极处”的良机,应了“祸兮福所倚”那句老话。
黄宾虹 1952年 黄山鸣炫泉
气韵看“点”、黑中有白功力深厚
有人说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但懂得黄宾虹的人如王中秀,却能从这一团黑乎乎当中领略到气韵之所在。
而这股“气”,又是以最简单的“点”作为载体。黄宾虹的点,有锋,有腰,有笔根。它实际上不是一点,放大点儿看,是一条小线。这个点中,有起笔,有收笔,有黑也有白。那白的部分,就是气之所在。若没有这个“气”,就仿佛是没有瞳光的眼睛,黄宾虹管那种点叫“瞎眼点”,了无生趣。
黄宾虹 1941年作 浙东记游
不只是点,黄宾虹画的线,线和线之间也是脱离开的,它们互相分离,但又离得不太远。所以黄宾虹的画,你会觉得看不清楚,有抽象的意味,这对欣赏力较强的人就会产生一种魅力。是黄宾虹艺术的气韵所在,也是他“内美”的载体所在。
王中秀表示,黄宾虹的这种“点”,其实从宋代就出现了,巨然、王蒙、沈周、渐江、文征明,莫不如是。但是现在画画的人,可以说95%都不知道。
黄宾虹讲过,中国文人画兴盛年代,看画的好坏,甚至从“点苔”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和有无法度。过去的鉴定家鉴定古画,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点”,而不是题跋。鉴定黄宾虹的画作真伪,也可以从这个“点”中看出大概。
黄宾虹 1944年作 拟董巨二米大意
黄宾虹的独特风格,和他的作画方式有关系
黄宾虹是如何画画的呢?王中秀说,现在留下来的黄宾虹作画的照片有三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黄宾虹作画时笔杆和笔锋的运动方向都是相反的。这是碑学用笔,是把笔当刀一样在用,如同“逆水行舟”。所以黄宾虹的书画当中逆锋非常多,现在这样画画的人几乎没有。因为现在作画一般都是帖学用笔,主要是顺锋。帖学用笔宜于描绘,性“甜”;碑学用笔宜于书写,性“辣”。前者倾向“外美”,后者侧重“内美”,产生万毫齐力、八面出锋的逆笔生辣效果。
黄宾虹的这一运笔习惯,也是鉴别其画作真伪的关键点所在。他的画里经常会出现一笔下去出现两个线条,这是逆锋运笔的结果,假画里则没有这个特征。
黄宾虹 1948年作 虞山风景
黄宾虹还有一个运笔习惯——转笔。黄宾虹的弟子石谷风,有一次观摩黄宾虹作画。黄宾虹在笔杆上粘了个小纸条,石谷风看到这个纸条一直在转动。黄宾虹告诉石谷风,绘画要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而在这转笔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所谓的虚实。
说到作画的颜料,黄宾虹的讲究也颇多。他用的颜料多为自制。石绿用绿山石磨碎,石青刮自祖宗像,赭石用虞山产地石头自磨,胭脂是明代宫内搽脸用的,花青用的是染坊用的花青碎子……他上色是用点的方法,产生自然的浓淡和厚薄。而赝品中有不少的颜色是平铺上去的。
黄宾虹 1952年 云树之思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好像很了解黄宾虹了,但大家都是凭耳朵听来的,真正靠眼睛看进去的,从我的角度看是少之又少的,包括许多画家和史论家。黄宾虹的画,现在应该讲是最容易吸引人的,但实际上黄宾虹的绘画又是最不容易造假的,因为如果容易被造假,黄宾虹就不成为黄宾虹了。”王中秀说。
在王中秀看来,有一些画家的作品很容易造假,比如齐白石,比如吴冠中。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没有那么多像黄宾虹的花头、诀窍,或者说是含金量。如果真的懂得了黄宾虹,从最简单的点和线,就能很容易区分真品和赝品了。
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叶,特此鸣谢
上一篇:历代碑帖精粹·《北魏 张猛龙碑》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