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法不备·情不生 | 孙伯翔创作随想

时间: 2023-03-30
标签:


继承与创作这句话似乎是老生长谈了,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继承绝不是泥古,继承更不是寄生,继承是提取经典为我所用。需要的是对书法艺术的领悟与深思。我至今仍不相信没有拟之贵似的形质之功,就能取得遗貌取神的能力。在我多年的临池体会中,有几点不成熟或者错误的想法,不妨说出来。

 

平常有句俗话叫做“熟能生巧”,这句话对一般技术性的操作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艺术语言就行不通了。熟很有可能造成一种弊病,因为熟固然能生巧,熟还能生俗,还能生死。“画到生时是熟时”,是先人对艺术规律的最好总结。

 

在学习书法的长期实践中,应当不断的反思与回顾,读是第一的,临时第二的,只有认真的读进去,才能临的有情趣,才能识别特征、掌握要领。郑板桥有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十分学七分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灵犀者明,愚钝者暗。就看我们的悟性了,因此,对于继承经典,我们应当尊重古人,但不应当迷信古人。

 

学书者应当是广览多读,厚积薄发,在这个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主峰当立,群峰相拱,突出主峰,坚定不移。别人说我错了,我当回顾反思,如果认为自己没错,则仍要按自己的追求刻苦走下去,别人说我错了,自己认为也错了,在改不迟。学书者当然要请老师与前辈指点迷津,请教老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审视自己,请教老师是外因启迪,审示自己则是内因的自省。学者无主见,无选择,张说我当听,李说我也从,唯独没有自己,茫茫然确立不了自己的途径,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转益多师和有主见是两回事。

 

取法先人,不师现在。学习任何一种书体都要溯本寻源,取法乎上,现举魏碑书体为例,北朝的碑版刻石是学习魏碑书体的本源,自清代中晚期以来,由魏碑书法变化出新的书家不胜枚举,如康有为,赵之谦,李文田等,都是自源辟流的大家,传世之作可供后人来学习,但写魏碑如果直取清人的成果,而不追北朝的本源,这就不是上乘之见了,不能舍弃魏碑本身的本源而载取清人的流。

 

在书法创作中,最好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无情而动,笔多不精。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往往是有意的追求和随意是自我结合的产物。一是笔法技巧的驾驭,主观的追求自有我在,尽量做到我神的展示,尽量减少先人的痕迹。二是情感的抒发,达到形式与自我的合二为一,以物及我。三是写大字楷书或行楷应该要有意地挑起矛盾,第一个字做个未知数,依此延展开来,当纵者纵,当敛者敛,或依形顺势,或自然反诘,使笔笔之间,字字之间,全幅之内,静中寓动,再使它动中寓静,达到矛盾统一和谐的效果。

源自:孙伯翔艺术馆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初中海 | 一道画语——初中海焦墨随感19

下一篇:中国画的笔墨,就如音乐的表现···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