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孙伯翔 | 艺术的构成,有着微妙的变化

时间: 2023-07-17
标签:

看孙伯翔先生的作品,总是能感到一种沉实的很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矜持。虽然他在默默地耕耘,但因为他有实力,大家都在讲,他是一位北碑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有很多种,他是以自己的书法、自己的艺术理解、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书坛上活跃了这么多年。他不是那种好出风头的人物,但是,他以自己对笔墨的理解,对笔墨的把握,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在中国书坛上确立了领军的地位。

 

我想到当今书坛,当然我无意批评谁,但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像孙先生那样,踏踏实实地在笔与墨的海洋里,深入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去遨游。我自己也写一点碑,从他的作品中,受到了很多的启示。

 

北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很灿烂的时期。孙先生达到了一个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写得沉实,他写得到位,他的理解力需要很深的修养,不是一般的写就能做到的。需要对书法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深刻的挖掘。孙先生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对艺术的理解不是一般大学能够教出来的。孙先生是我们这一代书家的榜样。孙先生的艺术被大家所认可,说明他对魏碑的理解把握,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成为一个派别。曾经有一个时期,80年代后期,孙先生的字正在变,有一种稚拙之气,有人认为他写得不是原来那样了。看到的是很稚的、很拙的,但是又很巧的,有人看不出“巧”,于是就批评。但孙先生一直按他的追求在创作,今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孙伯翔先生带动了大批人,在历届全国展上,都有学孙先生的作品,孙先生作品艺术内在含量、艺术的感染力,正在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书者。从这点上说,其功不可没。

 

再说说孙伯翔先生对艺术的认识。平时我们经常参加评审工作研讨会,他的发言,要么不说,要说就掷地有声。有内容,有见解。他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讲过,无论写帖写碑,不能画字。不能笔在纸上来回绕动,来回做动作,要写,找到写的感觉,就找到了书法的感觉。写是什么,写是一种宣泄,“写”与“泄”是一个意思,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孙先生很早就谈到了这个观点。从理论的修养上,从理论的认识上,不用多,只要有高度,就涵盖了他的全部。理论家不一定能总结出他那生动的经验。有可能你谈得你系统,但没有他这样有深度。所以我觉得孙先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实践、艺术理论,都是这一代的代表。

 

孙先生的字看起来源于碑,有些字不是实用上的工工整整,他可以作得很工整,但他不那样处理,有新奇的结构安排。这是艺术的构成,有着微妙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他在当代书法界创作上的一种示范作用。他实际上可以带动我们在书法的道路上,去深入地、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作者:薛夫彬,源自:孙伯翔艺术馆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初中海 | 一道画语——初中海焦墨随感30

下一篇:初中海:我与黄宾虹的笔墨“神交”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