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08 | 标签: |
家院红扁豆
院小秋风晚,墙高白露迟。
披红映半壁,夕阳斜照时。
在诗的生命里,没有靠书法成就自己的痕迹,在书法的成长中也没有靠诗词扬名的记载。那么,在新时代的文化阵容里,分明有一对诗书为友的典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推崇。
书法是华夏文化的先驱,诗未诞生时,她就融入了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血液。结绳成字,便埋下了其民族文化的第一颗种子。
那时,没有人想到日月山川会被赋予了文字的形态,其骨架又给书法铸下了恒久的根基。要从今天看,那时文字的形成,就已朦胧地凸显了一些诗的意境和想象。当然,她只限于文字的本身。
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当她那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境界被翰墨浸染时,写字便得到了升华。于是,普通书写上升为“艺”。两晋南北朝时的阮籍、陶渊明的诗意,在不自觉中逐渐出现在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书法作品中,东晋王羲之父子及达官显贵的书法,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书法在诗的无声无息滋养中不断地发展着,书法史上每一座丰碑尽管少有先贤诗书并臻的经典,但却有诗境般的高远和浪漫,从而,书法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我在习书的几十年里,很少遇见哪个诗人说过,他的某一首诗是在观书法时因受到某种震撼而作成的。难道是书法作品里没有那些摄人心魄的魅力吗?非也。清新、静雅、浪漫、雄强、悲壮、孤寂等,都是书法作品中应表现出的境界,而且能体现出书家个人的情怀,这一点和诗是一样的。只是很多诗人因不善书而找不到诗书的契合点。当然,可能更是因当今书法作品本来就很少有那种诗境感动诗人。
著名诗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曾言:古人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朝诗人、书画家王维即是代表。现代应提倡诗中有诗,书中有诗,书法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先生高论铭记我心,成为我在书法学习中努力的远方。
当书法由古人的实用书写,发展成今天有意识的作为一件艺术品去创作,是她一次华丽的转身,是一次质的飞跃,书人的书写初衷应有根本的改变。
其一,古人写字大多是以应试、信札、抄书为主,少有“表现或抒情”意识,即使被后人誉为“经典法帖”中有“激情满怀”的,也是随性而发。而今人写字皆以“艺术创作”为目的,落笔前就有一种构建“艺术品”意识,进而用书法艺术的元素在宣纸上创造一种感染读者的境界。
其二,古人写一件作品大多是没有什么“创作思想”的。尽管“书”已列入“六艺”之一,但他们的墨迹并不像现在常作为艺术品而登堂入室。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今天的书家们早已超出了那个只写手稿、急就章的范围,笔一落纸想的就是参展、悬挂在大雅之堂或刻于名山景区,这是古今书家最大的区别。今天的书家需要有创作思想了。难道不是吗?文以载道,写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等,都需要有主题思想。因为她是道,是作品的灵魂。那作为书法艺术,当然也要有创作思想。至于那些千篇一律、万人一体的状态,是没有思想的工匠劳作。古代工匠是高尚的,因为他们的重复体现是书家的伟大,而今书人的重复,暴露的却是自己思想的浅薄。那么,今天真正的书家应该是搞专业的书法创作。
其三,追求自己作品风格的意识强于古人。古人练字少有“创自己风格”之想法,即使留下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也是水到渠成之结果。非刻意追求而得。因此,古代很多大诗人的作品也少见诗书合璧。今人则完全是以追求书法艺术为目的,以写出自己风格名世,高调什么书法创作要有境界、情怀呀,要有气象、格调呀,要有文化、才气等,实际上很多人做不到,只是喊个口号或是愿望而已。即使写“大江东去”、“明月松间照”,也只是抄录而已,书写状态和作品风格毫不相干。所以说,古今能诗书合璧的大家太少了。可是,这恰恰是中国书法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没有诗境的书法是没有意义的。书法艺术的规律是保证其传承的基本法则,书魂诗境则是保证书法流传后世的根本。因为诗,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思想、审美的高度浓缩,而书法,有了她才能成为时代的缩影。看到魏碑,让我们想到了北魏风云,看了唐楷,让我们想到了大唐中兴。
但是,书家也在写汉字,当书家写一副书法作品时,心中是要有诗的,是要把自己融入诗境再挥洒的,只有这样,纸上才能泛起杨柳春风、波澜壮阔,横扫千军、炊烟袅袅,品诗论道、焚香敬禅等。当然,此话只能说给道中人听,说给自己听。
近十几年来,我一直用这种理念去实践、教学、创作,力争让诗词、名言、警句的境界、气象,与书法作品相吻合。不断探索在理解书写内容、特别是诗词的同时,如何让手下的线条、字形、章法,成为表现诗境的工具,从而达到诗境与书境的完美统一,那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目标难度较大,可能今后中国的书法前景就在这个难度上了。
书路漫漫,我将继续探索。
文|胡力民
胡力民(立民)
字文安,号太阳村人。1959年8月生于河北文安县。
曾长期在中国书协机关工作,任《中国书法通讯》主任编辑,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楷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清华学院、人民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工作室导师。
现为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书法临书大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年展、2019全国楷书作品展评委。
被聘为中国教育部《翰墨薪传》书法教育首批专家、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
2005年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投资收藏作品的56位书法名家之一。
2013年9月应邀为国务院各国驻华使节讲授书法。
胡力民主攻楷书、行草,师承著名书法家高鸿源、旭宇二位先生。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七、八届书法大展以及多次单项展,并荣获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翁同龢”杯书法大展提名奖,出版书法作品专集近20本,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人民日报》《书法导报》多次播出专题片和专题报道。现倾心于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有其25名学生入展,被中国书坛所瞩目。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