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6-20 | 标签: |
当代焦墨艺术大家初中海先生在座谈会上说到,画好中国画首先要有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坚实基础,再辅以画理的阐悟,不断的读帖和临帖,最后通过写生印证古人的画理,摸索自己的笔墨。
中国画写意的精髓在于超越形似,直指精神本质,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表达。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哲学观和生命态度的体现。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艺术家们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追求个性化的意境。
近期,北京一道书画院院长初中海先生与弟子张兆峰、田立敏、高国森、史芸、郑博文、左权、靳月娥、杨西宁及书画爱好者姚文正、张武宏相聚北京一道书画院,大家围桌而坐,听老师讲“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同门师兄弟分享近年的创作感悟,也是向老师求教,相聚的快乐溢于言表,立时的顿悟豁然明了。相聚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欢畅如一缕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内心。
当代焦墨艺术大家初中海先生对“中国画的大写意精神”有自己的考究,此次座谈会上,初老师针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写生方式提出很大质疑,他根据自己几十年中国画创作、写生及教学理念给出宝贵的经验之谈。
1、写生不是物象再现,而是写意。
古人的“写生”是通过观察、询问、目识心记来描绘其心中山水及万物,他们通过“游”、“悟”、“记”,借助笔墨,再造一个“第二自然”。写照的虽然是眼前之景,但是在画中笔墨里却加入了“写生”者的主观情感与自身修养。
就如初老师说的,现在的美术生出去写生,就如同照相机照相,连实物上的疤痕都复刻的一摸一样,这样悖离了中国画写意的初衷。现在的写生缺少了人文情怀,缺少了对物象的感知和体悟,是西方的造型观念和观察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这也是当代画家画的许多作品没有灵魂的原因。
2、写生五部曲“推、拉、移、入、变”。
初老师先生建议在写生的时候要“多看山、多思考、多去想”,结合临帖过程中古人的画法,去印证、总结、变通。运用推、拉、移、入这四步营造画面的空间层次、距离,强调视觉焦点的同时,适当增减画面内容,达到“可游、可居”的境界。这四步之后着重在“变”,它决定了画面画面构图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变化性。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根据立意需要自由变化。初中海先生这五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中国画处理空间的独特智慧!
大写意极度强调以书入画、笔力千钧,线条不仅是造型手段,更是情感和力量的载体。要求笔法雄健、遒劲、老辣、灵动,讲究力透纸背、枯湿浓淡的变化。疏密关系、黑白关系极其重要!
高国森老师在座谈会上提出的“理论作为绘画技术的基础”是一个深刻而准确的见解,尤其在艺术领域,特别是像中国画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美学体系的画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说,在临帖和创作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处笔墨的出处,变化的根据,理论绝非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而是理解、掌握、提升乃至创新绘画技术的根基和导航。
田立敏老师强调了艺术表达需要强大的内在自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更需要做好时间管理。在进步过程中,老师及时的、真诚的肯定和鼓励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自身感受和判断力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开悟”的基石,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倾注笔端,作品才能有“我”的存在,达到大写意“张扬主体精神”的要求。
今日分享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在当代,大写意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在信息过载中重拾智慧。“笔简意丰”不仅是技法,更是东方智慧的生命观照——在至简中容纳万物共生,于瞬间笔墨抵达永恒。如何通过极简的笔墨语言承载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哲思,是需要我们持续研究的话题!下期内容带您听初中海先生关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其它观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初中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山水书法名家班导师、教授,黄宾虹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一道书画院院长。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