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焦墨破易:初中海山水的文化质变与精神突围(中)

时间: 2025-10-20
标签:

 
 
  质变之核从题材突破
     到精神高地的文明升维   
 

如果说量变是笔墨语言与意象符号的积累与重构,那么质变则是初中海焦墨山水超越风水易学的核心所在初中海以“山风水长”系列作品为载体,完成了从“题材再现”到“精神呈现”的跨越,将易经山水之维升华为精神高地,让焦墨山水获得了世界性的表达。这种质变不是偶然的突破,而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其核心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升维。

图片
1)题材质变从“风水符号”到“易经百科”

传统风水画的题材往往局限于“吉祥意象”的再现,题材单一且内涵浅薄。初中海的“山风水长”系列则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限,将风水题材拓展为一部具象化的“易经百科全书”。该系列以易经六十四卦为精神内核,每一幅作品都对应着特定的卦象与易理,却又不局限于卦象的字面解读,而是将易理融入山水意境的营造中。如《山风水长·坎离》,画面以左侧的枯山对应“坎卦”的“险陷”,右侧的远山与留白对应“离卦”的“光明”,山水间的过渡则暗合“坎离相济”的易理,传递出“险中求进”的生命智慧;《山风水长·风雷》则以急促的线条表现风的流动,以浓墨点染表现雷的沉雄,山水在风雷交加中却不失沉稳,诠释了“风雷益”卦“损上益下”的处世之道。

这种题材的拓展,本质上是对风水易学精神内核的回归与升华。初中海将风水从“占卜吉凶”的术数层面,拉回到“观照生命”的哲学层面,让山水不再是吉祥符号的载体,而是易理精神的视觉化表达。每一座山、每一片水、每一棵树,都成为易理的注脚,却又在整体意境中融合为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思考。这种题材的质变,让焦墨山水脱离了“风水画”的狭隘标签,成为承载东方哲学的艺术载体。

图片
 
2)文化范式质变构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路径

初中海焦墨山水的质变,更体现在其构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新型范式,这种范式远超艺术市场的范畴,为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该范式的核心是“基因激活—融合创新—价值输出”的闭环,其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时代的回应。

“基因激活”是范式的起点。初中海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基因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可被当代语境激活的精神资源。他没有复制古人的笔墨程式,而是提取了风水易学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核心基因,以及传统笔墨中“骨法用笔”“书写性”的精神内核,通过当代编码让这些基因重新焕发生命力。这种激活不是“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回到文化的本源,却开出符合时代的新枝。

图片

“融合创新”是范式的核心。如前所述初中海的融合绝非中西风格的简单叠加,而是精神层面的有机化合。他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的“结构意识”“表现性”相结合,让焦墨山水既有“气韵生动”的传统特质,又有“视觉张力”的现代属性。这种融合创新证明,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恰恰在于其开放的包容性与强大的同化力,能够吸纳外来养分,却又不失自身的精神内核。

“价值输出”是范式的归宿。初中海的焦墨山水能够进入国家20世纪收藏名录,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重要藏品,根本原因在于其构建了可输出的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日益频繁,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成为文明影响力的核心。初中海的作品以焦墨为媒介,传递出两种核心价值观:一是超越功利的生命态度,画面中山水的枯荣流转,暗示着世事的变化无常,而笔墨的坚定沉着,则彰显着精神的恒定力量,这种态度恰是对现代社会功利化焦虑的回应;二是与自然共生的人文情怀,初中海笔下的山水从未脱离自然的本真,却又带着人文的观照,传递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这种价值观的输出,让焦墨山水成为文明对话的载体,实现了从“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质变。

图片

3)精神质变从“个体表达”到“文明对话”

初中海焦墨山水的最高质变,是其精神价值的升维,从个体的艺术表达,上升为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媒介。这种升维的关键,在于他将风水易学的“天人合一”精神,转化为全人类可感知的生命共鸣。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同样是重要主题,但表达方式与东方存在差异。塞尚以结构解析自然,追求“永恒的形式”;梵高以情感投射自然,追求“生命的激情”;而初中海则以焦墨为媒介,追求“自然与精神的共生”。他的作品中,山水既是自然的景观,也是精神的镜像,枯山不是死寂的象征,而是“生生不息”的蛰伏;枯树不是衰败的符号,而是“坚韧不拔”的隐喻。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既带着东方的哲学智慧,又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坚守、对精神的追求。

图片
 
正因如此初中海的焦墨山水能够跨越文化边界,获得世界性的认可。在国际艺术展中西方观众或许不了解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内涵,却能从枯润交织的笔墨中感受到生命的张力,从虚实相生的意境中体会到宇宙的浩渺。这种精神的共鸣,让焦墨山水不再是中国的“本土艺术”,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种从“个体表达”到“文明对话”的质变,正是初中海焦墨山水超越风水易学的终极体现,初中海让风水易学的精神内核,成为全人类可共享的精神资源。

文/ 杨青云,曾用名杨晓胜,笔名梅雪、汝愚等。常驻北京。著有《范曾论》《范曾新传》《孔祥敬诗论》《周恩来研究》《范曾诗魂书骨美学思想窥探》《贾平凹美术论》《李德哲美术论》《北京虎王马新华论》《忽培元新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北京诗歌概念书系上卷》《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馆筹秘书长兼《周公研究》新媒体总编。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1)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