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初中海书艺画学杂谈

时间: 2025-10-28
标签:

由当前美术界的媚俗美学取向,聊聊黄宾虹与吴昌硕两位先生的同与不同

首先聊一聊共同点。

第一,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黄宾虹与吴昌硕同属于传统派阵营。

第二,在传统派阵营中,黄宾虹与吴昌硕但是,他们所都属于传承中有革新、汲古而出新者。

第三,黄宾虹与吴昌硕皆文学修养暨笔墨功力极其深厚者,不仅仅书法绘画艺术风格独特鲜明,造诣非凡,在书画的相关领域比如篆刻、诗文、金石学等等诸多方面都是远超时辈。当然,黄宾虹先生一生撰文五百多万,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至于是否“后无来者”,现在无法定论。

图片

下面,聊聊他们的不同点。

第一,黄宾虹与吴昌硕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笔墨和笔墨境界。

众所周知,黄与吴二老都是讲究以书入画的。但是,他们的书法根基不同,以书入画的笔墨体现也是迥然有别,所以体现于绘画中的笔墨和笔墨境界也是风格各异的。

图片

黄宾虹先生一生以山水见长而名世,终其一生的都在极力礼赞“士夫画”。那么,他所提出的"士夫画"这个理念,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体现了他对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深刻理解。在美学认知上,黄宾虹认为“士夫画”的笔墨最终要通向”内美”的境界——“画钟内美”,这种内美绝仅仅不是表面的形式美感,而是通过笔墨传达出来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这种内美,涵茹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的精髓,有儒家的雅正,有道家的阴阳,同时也含有佛家的空,所以他的笔墨非常不是一般画家所以为的“笔墨”。首先在用笔上,他强调以书入画,他的书法根基是时人很少或者很难写的大篆,主张中锋用笔,讲究“平圆留重变”的五笔之法,追求一种“扛鼎力中见妩媚”的刚柔得中之美。那么,在用墨上通过“七墨——浓淡干湿焦积宿”法,于浑厚之中见空灵之韵,于华滋之中苍凉之气,用以追求一种“干裂秋风,润泽春雨”的自在中和的笔墨境界,晚年更是以“浑厚华滋”的笔墨美学之境为最高鹄的,是“士夫画”的最高境界,甚至将这种美学特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仁厚绵泽的民族性格。可以说,正是黄宾虹对“士夫画”笔墨及笔墨精神的这些见解,不仅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更是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他将笔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文化高度,使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延续和发展的可能,所以美术史将他定格为“引领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再生”的一个历史高度。

图片

吴昌硕先生一生以花鸟著称,也是身体力行的以书入画的践行。他书早年潜心研习金石篆刻,于《石鼓文》用功最深,造诣远超时人,这为后来的绘画创作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他的“以书入画”非常个性化,非常富有创造力,以独特的金石笔法入画,就是将篆刻中刚劲有力的刀法转化为绘画中的笔墨语言,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金石味道”,这种笔法完全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柔美飘逸,而是形成了雄强刚健之气,在他的笔下,梅兰竹菊这些传统绘画焕发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线条似铁画银钩,甚至很有一些“纵横、霸撼”之气,墨色浑厚凝重,用色大胆火辣。将一种展示文人雅士的高逸清丽的花鸟画转换为一种具有强大艺术张力的具有普世情调的“民国文人画”!

综上所述,黄宾虹与吴昌硕两位先生,前者是远世俗,后者是不避俗。他们的艺术面貌与艺术风格的迥然不同人人可见,那么他们二人的艺术理念之截然不同,心明眼亮之人也自然能够知晓。

图片

黄宾虹先生站在了对于中国画发展脉络深刻理解的历史高度,把中国画划分为四种类型,“士夫画”(大家画)、“院体画”、“文人画”、“江湖画”,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见解与独特的美学取向。“士夫画”是他最为推崇的绘画类型,而“江湖画”是他最诟病的。黄宾虹先生一向主张“画重内美”,对于“江湖画”的弊端,比如: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笔墨放纵粗豪,故作狂怪,格调与意境不高,缺乏中国画应有的含蓄厚重内敛中和雅正之美。大多为迎合市场而作,故而过分注重画面效果而忽视了中国画的艺术本质,而将之作为一种牟利或谋生的技能与工具,几乎完全丧失了艺术应有的独立品格,他是非常反对的!

所以,我认为黄宾虹先生与吴昌硕先生虽然在那个时代的上海画坛中都是风云人物,但很有可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而且事实上两位先生的私下交往也确实极少。

图片

 

第二,格局与追求。

黄宾虹先生的人生经历很独特,青年时代参与维新变法,四革命文学团体“以文字鼓吹革命”——“南社”第一批成员。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曾经派亲信孙莲荪到上海去游说其北上,黄宾虹先生断然拒绝。“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为”。其后,黄宾虹先生立志以“文化救国”,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以教授、学者、金石学家、报人、编辑等各种身份,身体力行,致力于国粹与中国画的弘扬与推广,一生所撰写的理论研究文章有500多万字。同时他的中国画既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传统的“解构”者,以其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暨超越时代的艺术造诣实现并引领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再生”。因此被称为一代宗师。

图片

吴昌硕先生同样是那个时代绘画界的佼佼者,大师,领军人物,上当时“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将金石、书法和绘画融为一体,将文人画传统与都市新兴文化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一股非常接地气的兴旺的活力,成就了自己后期“海上画派”中“霸主”的地位。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就是参加了各个艺术团体,如著名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进行艺术交流。其二,在上海收授了众多弟子,如王个移、褚乐三,潘天寿等,这些地址后来都成为海派艺术的重要传承人。第三,就是鬻画,用来养家。。根据史料记载,吴昌硕的润格大致如下:花卉四尺整张三十两银子,六尺整张五十两银子;山水四尺整张四十两银子,六尺整张六十两银子;书法四尺整张二十两银子,六尺整张三十两银子。扇面不论山水花卉,每件十两银子。堂幅加倍计算,屏条每条按整张六折计算。篆刻每字二两银子,边款不计。据说,即使这个润格在当时属于较高水平,但是求画者依然络绎不绝。可见,吴昌硕的绘画在当时尤其是市民阶层是非常受欢迎的。黄宾虹先生则没有润格,基本上都是属于艺术知音之间的“酬答”——他都是说让对方看着给!一直到他80岁,傅雷在上海,为他做80大寿的纪念画展,还写信询问润哥一事。“1945年,时年80岁的黄宾虹在给一个名叫吴载和的朋友回信。他这样说:我的绘画还没有达到大成,没有达到卓然自立,所以“以拙笔攫人多金。惭愧尤甚”。言辞之中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内心——目前我的绘画没有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我却用我的绘画让别人付润笔费,我感到特别的惭愧!请看,黄宾虹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敬佩的高贵人品!实际上,黄宾虹在70岁的时候,他的“黑宾虹”画风已经形成,黑密厚重,浑厚华滋,艺术个性极其鲜明。就民国时期,在军界政界商界都有很多的文化学养非常深厚的艺术知音。一九四五年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北平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黄宾虹在信中说是,只有艺术知音来介绍朋友买我的画的时候我才会应允,至于润笔费就看他们的心情给吧。因为现在物价飞涨。我没有办法,我要贴补一大家子的生活。但是不认识我的人,我是不卖给他们画的。黄宾虹的本意就是一定要杜绝自己的绘画流入到汉奸和日本人手中,所以他才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到,黄宾虹他在民族大义上,在个人的品性修养上,都是可以成为当时画坛的同辈楷模的。

 

图片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旭宇再说晋格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