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政治性艺术”我们应该冷静对待

时间: 2013-10-09
标签:

  月5日,曾梵志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在香港以1.6亿港元的高价拍出,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价纪录。消息传来,媒体都将其视作艺术现象,称画作是“捕捉了中国社会商业化浪潮中发生的巨变”云云。这些评论都有意无意掩盖了作品强烈的政治讽喻内涵。

  笔者2003年在巴黎的尤伦斯藏品展上看过这幅画。第一印象就是画面充满血腥。正在吃西瓜的少先队员们,手指等部位被染上猩红色,似乎是西瓜红瓤,实际则是表现鲜血淋漓的场面。这件作品对红色中国政治的讽喻完全不加掩饰,是一件显而易见的政治性作品。

  事实上,苏联也出现过这样充满政治性的“当代艺术”,恶搞苏联领袖和标志,所谓“政治波普”。科索拉波夫将五角星与纳粹徽章重叠在一起,还把列宁头像与可口可乐标志画在一起,索可夫则把斯大林和梦露画在一起。少先队员更是苏联“当代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如科马尔和梅拉米德画过少先队员向斯大林敬礼的《双重自画像》。这样的苏联“当代艺术”受到美国大力扶助,在纽约火爆一时,屡创高价。美国捧炒苏联“当代艺术”,对瓦解苏联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不过苏联崩溃后,这些“当代艺术”一夜之间就一文不值。

  曾梵志明显模仿了苏联“当代艺术”。他的“面具”系列油画政治讽喻都极其明显。《面具6号》,画一排少先队员戴着面具,面目狰狞,暗示当年中国人都戴着面具生活。2008年这件作品被拍出7500万港元。而《最后的晚餐》中少先队员不仅戴面具,而且手上沾满鲜血,政治讽喻更加强烈,自然又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录。

  从油画艺术角度看,这幅画并无高明之处。我们甚至可以责备画家的绘画技法并不纯熟。画作并未在油画技法或艺术上有所创新,实现特别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幅画被拍出高价,与作品的艺术价值关联不大,而更多的是与作品的政治讽喻内涵有关。

  如果我们了解到苏联也有过曾梵志那样的“当代艺术”被美国炒红,我们就不会对曾梵志作品这次再创新高感到惊奇,因为一切都似曾相识。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不是一件纯艺术作品。这次拍卖也不是一个纯商业行为,而是一个具有浓重政治讽喻意义的事件。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政治。

  我们曾埋怨当年中国艺术受到太多政治干扰,政治取代艺术。但美国主导的“当代艺术”,却从没有离开过政治性或文化冷战的背景。艺术常常是意识形态和文化冷战的武器。美国对苏联是这样,今天对待中国也一样。

  对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政治性艺术”,我们应该冷静对待,不能简单地跟随媒体,为艺术市场的一个新商业纪录而欢呼。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当代艺术”并没有太多艺术价值。也许有一天,《最后的晚餐》没有人接盘,泡沫破裂。艺术史和社会史一样,始终充满着变数。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当代艺术市场

下一篇:“秘釉流霞盏”亮相在于江西省景德镇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