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展览资讯 >
传统与当代的碰撞:马顺先·马钰涵——临界点 七月艺术双人展

时间: 2020-07-14
标签:



 
临界点·七月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马顺先 马钰涵
开幕式时间:2020.7.18(周六)下午3:30
展览日期:2020.7.18——9.18
展览地点:万江壹号美术馆 东莞市万江区庆丰路一大街二号
策展人:陈小燕
策展助理:周家璧
 
前言
 
传统与当代的碰撞,艺术的延伸与传承一直是一门难读的课程。
传统二字,从自我们出生起,就烙印在我们的身体里。各个朝代的艺术家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语言,用画面、文字把它记录、留存。转换到当今,融入于资讯及历史、文化景观与社会图像中,与之前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当代艺术的意识型态。
当代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观念上的表达,如何能准确、清晰的传达出来:你想干什么?你的诉求是什么?
马钰涵作为一个“艺二代”,从小就浸染于传统的艺术之家,又求学于素有“文人聚集之地”——南京,骨子里的传统是丢不开的。他的“厚土系列”作品,让人感觉到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蓄势待发。初看画面,能感受到作品充满东方美学的神秘、寂寥,块面感的厚实中带有一丝丝流动的线条;“大叶系列”的作品,运用了水墨画的干湿技法,画面透气雅致,线条活泼灵动;“写生系列”的作品,融入小写意的笔墨,落笔干净利落,线条明快而生动,画面感简洁而明亮,这正是吴冠中先生说的“少即精”的意境;“城市系列”的作品,表达了年轻人眼中的城市一角,画面密集而凌乱,高低错落而有序,正是当代社会一个真实写照。
马钰涵骨子里烙刻的传统文化基因,不疑置否,传承于他的父亲——马顺先。
马顺先作为现代花鸟艺术家,居住深圳二十几年,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作品极具岭南特色,他毫不掩饰对传统笔墨的追求和对画面意境、氛围的营造,致力于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一直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自我。此次展览,有幸跟随他一起到景德镇,见证他的创作过程,他依然保持对艺术的激情,对作品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了实现笔墨在瓷器中的效果,不惜向晚辈学习、请教,参观其工作室并与之交流。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突破自我的绘画惯性,不断的和自己较劲。
中国画自古至今都是抒情与见性情的艺术,传达观者本身对天地、对自然的感悟,它是艺术,也是人生哲学。马顺先的花鸟画,简练了笔墨的点线面,着墨去诠释客观物体本身的意趣,观赏他的作品,你会被画面中蕴含着流动中的生命力吸引,它是生动的、激情的、洒脱的、原始的,体现文化的内涵和雅逸疏宕的画风,充分展现南北融合、互补互渗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此次展览,很立体的从各个维度去诠释主题,马顺先的艺术表现于纸本与瓷器上,马钰涵把综合材料运用于纸本与布面上,不管是材料的丰富性,还是作品本身的属性,或者艺术家身份属性,都会让我们对展览主题有新的思考。
艺术的创造不可能是无根无蒂,创新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它继承着先前的文化遗产,正如马顺先继承宋元的基调,而马钰涵继承了父亲马顺先的文化属性,传统与继承、创新与创造,都客观存在着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上就是个人的艺术表达了。
 
 陈小燕
2020.7.6写于万江
马顺先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主讲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深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先风》艺术期刊主编

马顺先·印象茶溪谷·255x144cm`纸本设色(2017)
 
马顺先·远方·230x180cm`纸本设色(2017)
 
马顺先·138x69cm`纸本设色(2020)
 
马顺先·138x69cm`纸本设色(2020)
 
马顺先·无限枝头好颜色·138x69cm`纸本设色(2020)

马顺先·春至也·138x69cm`纸本设色(2020)
 
马顺先·长安故园·138x69cm`纸本设色(2020)
 
     马顺先是一位修养全面的中国画家,不仅山水花鸟兼擅,其书法题跋亦颇不俗。无疑,他的画风是属于古典形态的传统画风,但这种画风一旦注入生活的血液,便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却是时下不多见的。因为明清以来的仿古之风,流毒至今,遗害甚广,许多仿古者,并未认识到传统的精髓所在,所学只是一些成法、死法,皮毛而已。他们更没有从生活中去领悟传统与时代的内在联系和“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艺术发展的规律。
 
      八十年代初出现于中国画坛的革新思潮,加快了中国画走向现代的步伐,使中国画面目一新。然而对革新的认识还远非深入和全面。如为了和传统拉开距离,便走向笼统的“反传统”;如为了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忽略文化的内涵和雅逸疏宕的画风;如只注意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却看不到中国画中固有的可以通向现代的生命基因。我的这些反思,不是为了简单地向传统回归,而是为了要使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道路更加宽广,希望出现一个真正多元的艺术生态结构。
 
马顺先·果·33x33cm`纸本设色(2020)
 
     在马顺先的花鸟画里,经常可以读到“惠风和畅”、“淡泊生涯”、“常作闲人乐太平”、“和合如意”、“善者寿相”、“紫气东来”等题句,这些发自画家情感与心性的感喟,往往含有具体人生经历的体验,可以体会到画家尚意炼境的苦心,提示着花鸟与人、与生活的关系。它传递的不是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与自我遣兴,而是生机勃勃的花木之姿、鸟禽之态,给人以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精神。而它的审美基点应该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因此才有那么多不见古人画笔的清新境象纳入他的视线。
 
     马顺先的花鸟画里,“重写”“尚意”是他笔墨个性的一种直呈。他长期摹写“二王”书法,再写汉隶碑书,间仿李北海,他的花鸟用笔得益于书法造诣,以苍劲的斜势出笔形成了他率真遒劲、刚柔相济、痛快爽利的用笔特征。正是这种用笔特征,虽然时浓时淡、时清时浑,但彰显的却是明朗、晓畅、平朴、清逸的艺术个性。在同辈的画家中,其笔墨功底堪与比肩者不多也。
 
马钰涵
1995年生于河南郑州,现居深圳
201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201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绘画高研班
2018年蓄势VII-南山新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2019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水彩高研班
综合材料作品《筑梦鹏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且被深圳画院收藏
水彩作品《避风港》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且被深圳画院收藏
2019年全国美展综合材料展览
2019年全国美展水彩展览
2020年第十五届深圳画家画深圳展览
 
马钰涵·城市系列(深圳)·避风港·149cm×149cm(2019)已售出
 
马钰涵·筑梦鹏城·220cm×189cm·综合材料(2016)已售出
 
马钰涵·厚土系列之行·18×50cm·综合材料绘画·北京(2018)
 
马钰涵·厚土系列之行·综合材料绘画·北京(2018)
 
马钰涵·厚土系列之行·综合材料绘画·北京(2018)
 
马钰涵·树语·40×40cm·纸本水彩·新疆(2019)
 
 



 

马钰涵·40×40cm·纸本水彩·西双版纳(2019)
 
马钰涵·40×40cm·纸本水彩·西双版纳(2019)
 
马钰涵·40×40cm·纸本水彩·西双版纳(2019)
 
马钰涵·40×40cm·纸本水彩·西双版纳(2019)
 
     马钰涵是一位性情温和的年轻艺术家,抛开一切身份而言,其实就是心思细腻的温暖大男孩儿,这也跟平和慈爱的父亲从小的细心引导不无关系。由于父亲的疼爱与保护,小马哥暂时没有太多地在媒体下曝光,为筹备此次展览我们征得同意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忆的最久远处,是故乡。热闹的家属院,炎热的夏日,蝉鸣聒噪的师范学校,金黄的田野,绿油油的玉米地,满脸褶子但心灵手巧的木匠爷爷。吃着爷爷直接拿火烤的香喷喷的麦穗,喝着煮过的可乐,心疼着被扔掉的雪糕,骑着爷爷手工打制的木马,举着粗制滥造的武士刀,被夜晚墙壁上的大蛾子吓的一愣一愣的。记忆深处的童年便是如此。
小学便开始在深圳生活,同学们都讲着标准的普通话。每个星期都去隔壁体育中心的旱冰场,租一双旱冰鞋,绕着圈看着旱冰场内的大人们谈情说爱。夏天的夜晚总是有各种方法可以度过,步行前往海上世界,在沙滩踩踩沙,在麦当劳吃个心满意足的儿童乐园餐。那时候的夜晚真的好漫长。
 
     可能是周末家里没人看管我,父亲出门看画展一定要带上我,我开始接触艺术,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我俩坐着公交车在深圳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次看到肚子饿……”
 
. . .
 
问:父亲作为知名当代国画艺术家的身份带给您更多的是压力还是便利?如何看待“艺二代”这个身份?
答:在以前我的目标是超过父亲,现在觉得没有什么超不超过的,做好自己的艺术就心满意足了。相比压力,身为艺二代,给我带来的便利会更多一些,做艺术是很容易迷茫、找不清方向的一件事,必须感谢父亲在某些方面给我的引导,让我明白画画不只是埋头苦干,闭门造车,而是思考以及学习。
 
问:你的很多作品好像都有融入了一些传统笔墨的元素,是自然而然的个人风格?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答:传统笔墨是自然而然的添进去的,可能是耳濡目染吧(笑),虽然我学习的西方的艺术多一些,但是从来不抵触传统文化。我的目标是把传统表现的更加当代,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大众对于传统艺术的门槛,也能间接的了解目前占据世界主流文化的当代艺术。
 
问:已经被藏家收藏的大幅综合材料作品《筑梦鹏城》有很多细节很耐人寻味,可以看上半天,可以分享一下创作故事吗?什么是综合材料创作?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吗?
答:创作《筑梦鹏城》的时候,我先拿之前画过的一幅玻璃幕墙映出的楼房做底,在网上收集深圳的图片,把具有深圳符号印记的图片剪下,拼贴组合在画面上,“拓荒牛”“国贸大厦”“邓小平像”“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农民工”,他们是深圳的时代印记。综合材料在学习后于我而言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在我学习它之前对我来说最复杂的画种是版画和壁画,但是现在我觉得所有画种都是综合材料,材料不同罢了,但是我画画的观点是“材料服务于绘画”,也就是说绘画才是我综合材料作品的核心,任何拼贴、丹培拉技法都是服务于我的画面。今后也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画法,这些画法都将服务于我的画面,他们都会被我称作“综合材料绘画”。
 
问:有过哪次比较激动的跟艺术届前辈或同辈一起创作和参加同一场活动的经历吗?
答:最怀念的就是大二时候和同学们前往山西写生,住在黄河边的旅店,听着汹涌的水声入眠,醒来还要掸掸被子上的黄土,背着沉重的油画箱爬山,躲在旅馆等待因沙尘暴被困在山上的同学的归来。
 
问: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年代,作为90后走在艺术家的道路上,对自己所处的年代和上一代或者是父亲那一代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的感知看法吗?
答:这个年代需要跟老艺术家不同的心态去面对艺术创作,我们没有经历过伤痕岁月,从小吃得饱穿得暖,随着我们的长大,国家变得更加国力强盛,我会以更开放的目光去看待当今以及过往的艺术创作,首先时代背景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表达,不能以当代的眼光去分析曾经的艺术创作,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从过往年代的艺术创作中汲取养分,学到知识,知识永远不会过时,艺术也是。
 
问:现在物质条件普遍比以前优渥,很多90后一开眼就能看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如何看待世界当代艺术的格局?
答: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有很多停留在借鉴西方艺术的阶段,有的人会创作,不会表达,有的人只表达,不创作。其实我很期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因为我们有太多传统文化的瑰宝,没有融入当代艺术,当然这也是我未来的目标之一。世界当代艺术我所知甚少,但我知道对世界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的中国艺术家非常少,希望未来在国外的艺术馆看到更多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吧。
 
问:对本次在东莞的展览有什么期待吗?对于“父与子的对话”这个话题自己的想法是怎样?上一次与父亲推心置腹是什么时候了?
答:期待有很多,因为本次展览也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多数作品拿出来展览,希望有足够的人来参观交流,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认识甚至被知音收藏(笑),如果我的同学朋友能多来几个就更好啦。我们父子关系比较好,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交流,不藏着啥也不掖着啥,他对我的意见和建议我会思考,我对他的帮助他也会欣然接受,倒是父与子让我想起了外国漫画,我不由得也长到了漫画中那个父亲的体型了(哭)。
 
施本铭 《岳家父子》 114×146cm 油画 1997
 
     马老师与小马哥之间轻松、欢快的关系会让我不由自主想起施本铭的《岳家父子》。画中那个胖小子显然刚刚学会游泳。他满脸笑容,显得很兴奋,而孩子身后的父亲更是喜笑颜开。这件作品色彩明快、形象活泼,表达出儿子的成长给父亲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
 
马顺先与马钰涵父子 2019摄于新疆
 
 
     在本次展览中,作画的材质除了宣纸外,更有最新一批在景德镇出窑的瓷器,我们也有幸随着马老师的脚步去到中国瓷都景德镇去了解“画瓷”艺术与“制瓷”工艺。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马顺先老师与陈小燕馆长在景德镇创作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朝花夕拾——当代艺术家·陈玉芳网络作品展

下一篇:云过槐窗 · 孙本见作品全国巡回展 ——北京站成功举办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