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品读古人寄情花鸟的诗性之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大都通过花鸟类的题材表现出来。
历代的画家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寄情于花鸟之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用画笔将身边这些点点滴滴凝固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流传下来。
它们题材多变,风格多样,笔墨随意挥洒,不囿于客观形象的束缚,直抒胸臆,处处流淌着诗性的美学。
花鸟画技法在五代时已十分成熟,涌现出以西蜀黄荃、南唐徐熙为代表的两大花鸟画派,形成富丽精工和淡然优雅的不同艺术风格。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
宋代设立宫廷画院,绘画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花鸟画追求整饬、工致、富丽的效果,皇家“富贵”风格一枝独秀,统领北宋花鸟画坛近百年之久。

△宋 赵昌作品

△崔白《双喜图》

△宋 赵佶《桃鸠图》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
另一方面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其观念和技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花鸟画,从题材的选择到色彩的变现都提倡素淡清雅。工笔水墨花鸟作为一个崭新的品种异军突起,水墨的竹石、梅、兰成为独立的绘画品种,出现了专门的画家。

△清 郑板桥 《兰竹芳馨图》
△齐白石 《牵牛葫芦图》
这些传世的花鸟画作在表现画家个人情趣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对美德理解和认知。
他们把对生活的态度寄情于身边的梅兰竹菊、花鸟鱼虫等映像上,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并流传于世。因此,这些传世的花鸟画作,也成为各时期社会审美倾向最真实的体现。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名家:陈洪绶——人皆有癖,我癖在好色
下一篇:名家:旭宇 ·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之文化解读(五)